我上学那会儿,只有厕所才分男女,这怎么现在食堂也搞这套呢。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不让男女同学接触反倒更容易刺激大家的好奇心,管得了食堂,你还管得住操场吗?管得了操场,你还管得住课堂吗?分流、隔离,是最笨的办法,什么年代了还这么僵化啊。相对来讲,灵活多变的人,活得就要舒服多了。前不久,最高检察院刊发了一篇文章,揭开了中国体坛的高层腐败,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大家之前的猜测,水很深、也很混。问题是,暴露出问题以后呢?谁来解决呢?怎么解决呢?来看今天的热点关注。
这篇检察院的内刊文章,之所以如此火爆,我想很大程度上是沾了明星效应的光:曾经的跳水王子,田亮。2005年,南京举办十运会,跳水比赛前,一位体育界高层在裁判休息室提出要求:不管田亮跳的有多好,最多只能给8.5分。为什么呢,文章里说因为田亮当时跟跳水队的某领导“交恶”。至于交的什么恶,不得而知。后来有裁判谈到国内跳水比赛的时候也专门提过一嘴,说跳水这项运动本来就是打分非常主观的项目,没有统一的计量标准,这里面空间就很大。裁判其实就是傀儡,上面想让谁拿金牌就会授意多给分,打压其他选手。你刚正不阿?可以,那你别干了,一场比赛很多替补裁判,你不干后面有的是人候着。因为十多年前的比赛了,能找的视频很少。当年跳水团体冠军,确实不是田亮带领的陕西队,我只找到了赛前田亮的一段采访。
这篇文章在转发过程中,很多微博都加了配图。像中国新闻周刊、财经网,在配发田亮的照片后,还贴了宁泽涛的。这是一种“搞事情”的暗示吗?就留给吃瓜群众自己琢磨了。除去跳水,文章里还提到了其他一些项目,比如足球,这个不用细说了,假球、黑球、收买裁判,还有乒乓球、游泳、短道速滑、归结起来,权力干预比赛的形式无外乎以下几种:第一,不管是运动员的选拔,还是裁判的筛选,不公开、不透明,很多情况下,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第二,操纵比赛,金牌内定。前面讲的田亮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第三,赛事审批、经营混乱。现在大到运动坏、锦标赛,小到商业赛事,都是需要体育主管部门审批的,大家想想这是多大的权力。大家争取办赛事,不是看谁更有能力、谁更有经验,而是看谁跟权力的关系更亲、更近,那你不贪腐简直就是奇迹。虽然列举的很全面,但是仔细看最高检的文章,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引用的资料大部分并不新鲜。都是些陈年旧事,在事发当时就已经是轰动全国的丑闻了,现在拿出来说一遍,不过是对丑闻的再次确认。然后呢?是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停留在丑闻阶段、等着事情不了了之?老百姓更感兴趣的是,你干掉一批腐败分子,之后怎么办?怎么保证没有后来人?已经败坏了一个田亮了,那么谁会是下一个牺牲品?
其实说来说去,核心就一个,权力太集中。从制定法规条文,到选拔运动员、教练,从审批赛事到举办体育活动,从判定纠纷到奖金发放,都归体育总局和下面的项目中心来管。有这样的体制,就一定会伴有权力垄断,一定会随生“金牌崇拜”。你只抓腐败分子,而不触及造成腐败的机制,那永远切不断官商勾结、利益交换的链条。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不想贪腐的人最终会被驱逐,比如不愿意屈从的裁判,不愿意服软的运动员,而留下来的无外乎两种人,正在贪腐的和准备去贪腐的。说实话大家现在已经对他们能贪多少钱不太感兴趣了,毕竟在那个位置上,想贪多少贪多少啊,我们在意的是那些被埋没、被挤兑、被压制的优秀运动员。这多亏是中国人多,按比例算人才也多,你打压一个还有其他若干个,但这也只是眼前的。以后的路还很长啊。
不管怎么说,能意识到错误所在、能认错,就算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就是如何改错。国家体育总局针对中央巡视组提出的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其中包括,今后在全运会这种综合性运动会上,不公布奖牌榜了。我想他们还是没有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并不排斥看谁拿金牌,而是看不起有些上不了台面儿的、拿金牌的方式。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就类似于实在受不了天太冷了,咱把温度计摔了吧。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