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钢筋是承重的重要部件,现在的钢筋连接,普遍采用的是手工操作,难以有效监控钢筋连接的精确效果。在青岛,有一位发明家王新民,经过六年研发,上万次的反复实验,发明了钢筋连接套筒,如今这个发明已在40多个国家获得专利,应用到了地铁、特大桥、核电站等众多大型建设项目中。
此前国内大多数核电站安全壳的钢筋连接使用的都是法国产品,而在我国第一个采用自主技术建造的核电站华龙一号中,却是选用了王新民的钢筋连接件。
54岁的王新民,农民出身,18岁背井离乡外出闯荡,一脚迈入建筑行业,从最底层的小工干起,一步一个台阶的边干边学,从瓦工成长为项目施工经理。
2010年,王新民放下一年5000万的工程不做,拿出1000万积蓄,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带领技术团队走遍欧美澳借鉴国外经验,经过了上万次技术工艺试验,2012年7月26号,王新民满怀希望带着样品来到国家建设部,专家的一席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到他的头上。
没有科研专家水平的技术资源,继续研发资金又面临短缺,王新民到处借钱并申请抵押贷款,在所有人看来,他就是一个疯子,这时北京一位老专家听说了王新民的境况,主动要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借给他。
王新民重整旗鼓,2015年12月,他带着新的设计样品再一次来到北京,终于得到了认可。
今年九月份王新民的公司将进入广东“深中通道”项目,这是继广东“虎门二桥”和雷州“通明海大桥”后他们公司参与的第三个大桥类工程。由于使用新型套筒,这个项目将开创建筑行业模块化、工业化的先河。
从建筑小工干起的王新民深知建筑工人在施工现场的艰辛,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如今他的钢筋连接件可以让工人在室内进行钢筋部件的加工,到室外整体拼装即可,整个行业在将来可以实现模块化,工业化。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他的执着。如今的世界,是科技进步的竞争,正是有了像王新民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兴盛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