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多月就过年了,对于在外打工的异乡人来说,最期待的也就是揣着一年的辛苦钱、买上一家老小的礼物、憋着满心的思念和成就回家过年,但是在所有打工者当中,能实现这个愿望的有多少?又有多少遭遇的是另一种境况?年末,很多年轻人又开始为讨薪奔波开了,小豆就是其中一位。
河南来青岛打工的小豆,今年3、4月份在即墨一处工地刮腻子,顶风冒雨干了两个月,到头来却一分钱都没有拿到手。小豆说,他当初是跟一名姓刘的工头干活,现在工地突然停工,他只能电话联系到这位工头。这位姓刘的包工头说,他也没有收到任何款项,那么那位姓王的工头有没有收到钱呢?
姓王的工头手机无法接通,钱追到这一步,似乎又没了头绪。无奈之下,记者只好跟小豆去了趟售楼处。离开物业,小豆给包工头小刘又打了一个电话,小刘回忆,当初他和老王都是跟着一位名叫孙学忠的人干活,如今找不到姓王的,不如直接问问这位孙老板,小豆的工钱到底在哪呢?孙学忠说,并不是他故意拖欠工资,只是姓王的包工头一直没有跟他计算好工程量,所以他也没法给大家拨款。
没有合同,层层转包,小豆的遭遇是讨薪中最常遇到的一种,这似乎已经成了建筑行业的潜规则。在株洲路上,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打工者,几乎90%以上都遇到过或者正在遭遇欠薪。每年到了年根,我们都会在节目中反复唠叨,打工之前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这是对自己最大的保障,即便出现意外情况,讨薪有凭有据,可实际上在这一行,签合同情况并不普遍。
意料之中,这件事情当中,包工头、开发商、转包、合同又成了关键词,而让人们感到无奈和不解的也正是,为什么欠薪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合同,我不想说它的重要性了,因为走到讨薪这一步、遇到尴尬的人都明白合同的重要性了,关键问题就在于,这一张纸,到底是谁不想签呢?
沈阳路桥下的劳务市场,是一处自发的市场,已经存在多年了,虽然离过年只有两个月,但在这里找工作的打工者还是不少。厨师、养鱼、物流,几张大木板上,招聘启事贴的密密麻麻,在这里,工作职位只有想不到没有找不到。在路边,还有一些手里举着招聘广告的招工人员,记者以找工作为由,上前跟几位他们聊了起来。不仅待遇诱人,这位招工人员还说,工作内容一点不累,就是给顾客指个道。可当记者问起是否能签合同时,对方的回答就有点含糊其辞了。合同本来是保证用工和打工双方利益的事,可在这里,却成了应聘者遥不可及的门槛。
招工的不愿签合同,打工的似乎也对合同不感冒。在劳务市场靠活的崔卫华,08年来的青岛,打工的这五年间,活干了不少,可从来都没签过一份合同。为了尽量降低不签合同的风险,很多人都选择打日工这种形式。工资日结,听上去天衣无缝。崔卫华说,当初他也以为这是最理想的,也不会遭遇欠薪,可后来发生的事,让他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受伤之后,因为没有合同约束,受伤的误工费等费用就没了着落。讨薪难,遇到劳务纠纷维权难,已经成了困扰所有打工者的心病,怎么才能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呢?
虽说法律在逐步完善,对劳动者的保护也在加强,但要真正消除恶意欠薪,需要主管部门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是有了规矩,还是难成方圆。工人和用工单位都不愿意签合同,是因为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算盘,这也就形成了工程完工质量没人负责、甚至根本找不到人的现象,因为谁都没有把这事当成自己的事,讨薪事件只是一个表面想象,它所隐藏的还是责权划分不清、惩处不到位的问题,所以有规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执行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