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透支的好奇心  12-08-17     视频长度: 00:04:59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栏目 > 青岛全接触 正文
  

周克华,这个“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通缉犯,这两天占据了各大报纸、网站新闻头条的位置。凶残的作案手法,漫长的追捕过程,离奇的亡命生涯,包括最后暴露行踪被击毙,都引发了大家强烈的好奇心。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抢劫杀人的动机是什么?2004年到2012年,身上背了10条人命,8年的时间为什么一直抓不着,又是为什么突然之间就落网了呢?

由于新闻从业人员不懈的努力,我们获得了杀人狂魔背后更多的信息。周克华来自重庆市的一个小山村,只有初中学历,小的时候内向老实,长大后靠挖河沙养家,平常爱看武侠小说,曾经还想过参军当兵,但可惜体检没过。随着新闻不断的深入,公众又知道了周克华结过婚又离了婚,有一个13岁的儿子,被击毙前,有一个20来岁的女朋友,现在老家还有一位老母亲,陈世珍。从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图片上,看不到老人家长什么样,只要是面对镜头,老人都是手纸蒲扇,挡住自己的脸。估计这阵子找上门的新闻媒体肯定不少,问题也都大差不差:“儿子最后一次看你是什么时候,有没有给你什么东西啊?”

当被问到儿子回来有没有给她带过东西或钱时,周母摇头:“没,没有给过钱。”得知周克华的死讯时,她足足怔了20秒,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华商报》8月15号的报道。我本身也是一名记者,如果是我拿到了这个选题,周克华被击毙要做连续报道,肯定会想到这么几条线,公安是如何缉拿凶徒的,周克华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他周围的人包括他的父母是怎么看待这个儿子的,这些信息都是公众感兴趣而且想知道的,也是记者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敏感度,但同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在报道热点事件和人物时,在抢独家新闻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伤害无辜的采访对象。老话说,“罪不及父母,祸不及妻儿”,周克华再凶残,再死有余辜,他的母亲也没有义务接受一波波的惊扰。从老太太的动作来看,拿扇子挡着脸,她本人极其不愿意接受采访,更何况被击毙的人毕竟是他的儿子啊,媒体一次次地问,就像在她心上一刀刀剌一样。

好在事件发生的两天后,部分媒体上已经出现反思的声音了。其实在之前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就有过类似的问题。救援人员在北川营救两名幸存者,某台记者居然对“挡住机位”的救援人员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大家说救人要紧,记者还不罢休,说:“只要五分钟”。那么站在一个电视工作者的角度上看,有些新闻确实需要有现场感,但新闻一样要有人情味,这样的举动说不上专业、敬业,只能说是无德、无知。

大家还记得河南电视台的女记者曹爱文吗?她在落水少女出事现场,不是先做采访,而是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为女孩儿做人工呼吸。曹爱文也因为这件事被称为“最美女记者”,这是对她为人的褒奖,也是对她职业道德、坚守新闻伦理的敬佩。

我大学学的专业就是新闻传播,学了四年,关于新闻理论、新闻采访、职业道德,书本上的东西熟的不能再熟了,工作了五年,做财经新闻,做民生新闻,做专题片,实践过程中领导也是一直要求,做的东西要讲人文关怀。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化,我想关于周克华事件前后的报道又给我上了一课,记者确实要忠于真相,要对读者、观众负责,但这些和尊重、理解被采访对象并不冲突。我们经常说对人的存在价值要抱有终极关怀,这话太空了,不如就从周克华的妈妈开始,给这位母亲留点悲痛的时间和空间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