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胶州湾近海海域出现的大量海星引发了广泛关注。由于海星主要以贝类为食,让部分蛤蜊和海蛎子养殖户遭受了经济损失。“美丽杀手”海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为何会大规模出现在胶州湾?究竟该如何科学应对这些不速之客?
在位于城阳区的红岛西大洋码头,很多渔船穿梭忙碌,一船船的海星被不断运往岸边。工人们称重、装箱,把刚刚上岸的海星装上卡车运走。
渔民:“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主要是蛤蜊摊得多,吃蛤蜊,今年比往年都好,一天一千五六百斤。”
大量上岸的海星也吸引许多收购商和市民前来购买。
刘先生:“前两天看新闻说海星成灾了,就觉得这边海星比较多,今天周末就带着家人一块过来买点海星,回去吃一下。”
收购商:“供不应求,红岛海星今年肥得比较早,味道比较鲜美,外地看到我们的新闻很畅销,都帮我们销了,都订不上货了。”
别看海星漂亮,供不应求,可大量海星汹涌而至,却让养殖户们犯了愁。当地养殖户告诉记者,今年春节过后,有渔民在近海海域发现了大量海星,而他们养在海里的蛤蜊,被海星吃得只剩下蛤蜊壳。
养殖户:“我去年放了1200多亩,现在全部没有了,就跟庄稼遭了蝗虫一样,它过去都给你吃净了。”
据专家介绍,早在2007年,胶州湾海域就曾经历一次大量海星来袭。本次爆发的海星是我国黄海沿岸常见的冷水性种类,最适合生长温度为15—20摄氏度。
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邱兆星:“海星正常海域里面有,其它海域也会有海星,但是量没有这么大,这次海星是一次突发性的比较突发的海洋现象,海星是以设施贝类为主的生物,由于胶州湾养殖贝类面积比其它海湾养殖面积更大一些,造成海星繁殖和生长十分有利的条件,对海星旺发起到助力的作用。”
由于海星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每年春秋两季产卵,成体后几乎没有天敌,一旦长大,将很难对付。
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邱兆星:“海星比较集群,尤其在养殖区比较聚集,我们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短期突击这样一种攻坚方式,尽快进行捕捞,以防来年甚至更长远年的危害。”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研究员林治术:“我们会上报给山东省海洋渔政部门,申请用“地笼”用阶段性的在海星爆发应急的时候,可以使用地笼。另外,用改进的拖网进行底拖,解决网具的问题,只是拖滩涂的表面,减少海星的数量,只拖海星,不拖底,保证蛤蜊贝类的生长,把更多的海星给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