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西海岸新区辛安街道,有这么一位民间“收藏家”,多年来致力于文物保护工作,对他来说,日常最大的快乐就是收藏各式各样的老物件,而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此外,他还用收藏的数千件文物建成了一座民俗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走街串巷的“收藏家”——潘进和。
走进西海岸新区的辛安民俗博物馆,满满的年代感扑面而来,斑驳的陶罐、造型独特的石器、颜色发黄的农耕器具,喜欢老物件儿的人足足能逛上一下午。这处民俗博物馆建于2019年,就在辛安街道的港头小学里,所有的藏品都是由馆长潘进和提供。
说到收藏,老潘算是半路出家,年轻时,他做的是厨师行当,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陶瓷技艺,便深深被吸引。从那时起,老潘迷上文物研究和考古,业余时间常常四处“寻宝”,逐渐把爱好变为“主业”。30年来,潘进和收藏了上千件古董。
搞收藏,是件往里砸钱的事儿。可老潘独辟蹊径,他所收藏的藏品,不是奇珍异宝、名书字画等珍贵古董文物,而是能够保存历史记忆的老物件,为此,他走街串巷,到寻常百姓家里“寻宝淘货”。
在港头小学的这处民俗博物馆,共有700多件藏品,按照不同时期分为龙山文化、西汉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和民国文化五大类。如今,老潘还在港头小学承担部分教学工作。每次孩子们来,潘老师就会向他们如数家珍地讲解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这种文化传承形式,老潘干得挺有劲儿。
老潘说,30多年来,自己在收藏这条路上遇到过坎坷,赔过钱,但也收获了很多有意义的藏品。曾经有人想高价买他的藏品,但都被老潘婉拒,在他看来,自己不靠收藏文物赚钱,只想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这些文物承载的文化不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