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湾港三期码头是青岛港最繁忙的码头之一,矗立在那里的几十台桥吊平均每天要装卸上万个集装箱,桥吊维修员们每天都要奔走在烈日暴晒下的码头,为桥吊的安全高效运行保驾护航。今天《高温下的汗水》,我们就走近桥吊“医生”,感受他们的辛劳。
早上8点,薛军鹏和同事来到前湾港三期码头,开始一天的桥吊巡检工作。这里共有32台桥吊,为确保安全,所有桥吊每天都要仔细检查,其中两台桥吊还要停机彻底检修。薛军鹏正在做的,就是为一台停机桥吊做彻底检查。
烈日下的码头没有任何遮挡,湿度也非常大,旁边来来往往的卡车、高速作业的大型设备,还在源源不断地往外散热,因此,每到夏天,这里的温度能比市区高出四五度,人稍一活动就是一身汗,衣服从干爽到湿透,只需要十几分钟。
一台桥吊分为7大系统,共有100多个部件需要检查,每个部件都直接关系着桥吊的运行效率和作业安全,虽然天热,但薛军鹏和同事检查的时候心不能急、不能浮躁,越热就要检查得越仔细。
100多个零部件,只有一小部分是在地面上,剩下的大部分,都在距离地面50米的桥吊上部。跟着薛军鹏,记者也乘电梯登上了高大的桥吊。50米的高度、镂空的地面,让初次登上桥吊的记者腿有些发软,但已经在桥吊上巡检了7年的薛军鹏却如履平地,还没等记者适应过来,薛军鹏已经匆匆走向深入海里70米的桥吊前大梁。
每个维修员每天要巡查6到8台桥吊,除非查出重大问题,否则每个地方都要在45分钟之内保质保量完成检查。前大梁的下一站,就是工作环境最艰苦的“大熔炉”——桥吊机房。
在机房检查了没几分钟,原本被风吹干的衣服,又一次湿透了。
随着港口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码头工人的工作地点从风吹日晒的露天码头变成了装有空调的驾驶室、操作室,但像薛军鹏这样需要在码头上来回跑的工种,还是得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为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高温天气时,青岛港会安排桥吊维修员错时作业,上午可以在11点前收工,下午的上班时间则由1点延后到2点,尽量错开中午的高温时段。
2017年,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50万标准箱,其中大部分作业量都是在前湾港完成的,每天高速运行的桥吊,正是在薛军鹏这样的维修员照料下,完成了一箱箱货物的装卸作业,保障着青岛港这座世界第七大港的安全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