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迎新,除了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团圆饭、舞龙舞狮之外,人们还都愿意用全新的事物来给自己开一个好年头。也正是如此,在大年初一穿新衣,戴新帽,才显得格外重要。在比较讲究的人家里,不光是外衣,就连内衣和袜子也要焕然一新。毕竟,生活中也需要仪式感,春节穿新衣,意味着新一年,又一个崭新和美好的开始。
今年,杨萍又一次给员工亲手设计了新衣,准备送给他们作为春节礼物。杨萍的服装厂位于宣化路,和其他服装厂不同的是,这家企业同时还是市北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2014年开始,工厂里陆续吸收了三十多名特殊的员工,他们年龄基本都在18到35岁之间,但智力却和5、6岁的孩子一样。这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当天,工人们还在为年前的订单忙活着,并不知道杨萍的心思。
这批衣服,是杨萍为日本客户的新年活动,特意设计和定制的。喜庆的大红、大海的靛蓝、阳光的金黄、沙滩的浅白,每一个颜色都透露着新年的祝福。
在亚洲的很多国家,都或多或少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春节的不少习俗也传到了各地,比如吃年夜饭、给晚辈压岁钱、守岁等等。中国人准备春节的过程中,为全家人购置新衣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这更是一种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风俗。南北朝时就有记载,元旦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那时的元旦还和现在意义不同,代指的是大年初一。到了宋朝,每到新年这一天,人们都会穿上新衣,到处去游玩。民国时,《平谷县志》也记载正月初一“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新衣与新帽,不再是遮体避寒之物,而成为新年新气象的一种企盼和寄托。
手指一推一转,帽眉就像花瓣一样,在缝纫机的针头下飞舞了起来。38岁的王卫群是德州人,9年前,他从朋友那里听说,这里的制帽厂效益不错,还缺工人,他便和妻子一起来到了大窑村,成为工厂里的夫妻档。王卫群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十年攒十万块钱。没想到,这个愿望只用了5年就实现了。
生产帽子是按件计价,王卫群勤快,常常别人下班了,他还在机器前加班到晚上八九点。他的妻子杨淑萍则在宿舍里,一边带孩子,一边做些厂里的缝纫活。夫妻俩这两年攒下了不少钱,不仅买了车,还给家里的老人买了房。
杨淑萍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在老家由老人带着,已经上了中学。小儿子才满1岁,跟着两个人在胶州。虽然一家人天各一方,但王卫群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很快就会团圆。
春节日益临近,催货的订单还是一批接一批。杨萍已经数不清,这是她为别人制作的第几批新年新衣。为了方便工作,她干脆把家搬进了工厂里。虽然忙碌,但是杨萍还是抽空,把刚刚裁制出的新衣发给了这群特殊的员工。
新衣服里并没有杨萍的,因为每年春节,杨萍都会穿上这件绿色的羊绒大衣。2002年,杨萍的丈夫遭遇车祸,家里欠下不少债。杨萍既要照顾丈夫、孩子,还要打理生意,其中的艰辛,外人难以想象。2009年,杨萍还完所有欠债,过年之前,平生第一次给自己做了一件衣服。和别人过年都爱穿红不同,她选择了绿色。
春节,是与旧岁的告别,也是新年的开端。那些承载着或亲人、或自己祝愿的新衣新帽,在随后的日子里,既是抵御严寒的保暖之物,更是温暖人心的精神脊梁。就如同我们的春节,它幻化出万般的过法,但终点总会是家,是爱,是勇气和力量。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