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上山下乡是最难忘的青春记忆。1976年9月,60位来自青岛市区的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他们来到了当时的崂山县李村公社河西村插队。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他们又再次聚到了这里。
听说当年插队的知青们回来了,村民们早早地就聚在村委等着。见面后紧紧的拥抱,诉说着四十年未见的想念。
看着知青们回来,72岁的王玉山热烈盈眶,当年,有不少知青就住在他的家里。虽说40年过去了,可是当年下乡的场景,大家都历历在目。1976年9月,60位20岁左右的知识青年来到河西村和村民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干农活,吃农家饭,住土坯房,成为大家心中最难忘的青春记忆。
当年知青张立华说,那年冬天不像现在这样的条件那么好有取暖,两边烧炕不现实,我们大哥大冷的天,不知道上哪个地方去借宿去了,把热炕让给我们,那个温暖到现在一直不凉,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都热乎。
当年的风华正茂的姑娘小伙,如今都已两鬓斑白儿孙绕膝。为了这次四十年大聚会,有人专程从美国赶回来,有人还带来了珍藏了四十年的照片和当年共同签名的记事本。
当年知青潘蓉华说,知青有自留地,这个是我们当年种的白菜,这位是我们当年的团支部书记,就是现在的大哥,袁有刚,我们一直很珍惜这些照片。
当年知青李卓英说,当地的老乡们非常朴实,非常地亲切,再一个我们知识青年一个伙房里吃饭,一个宿舍里睡觉,有难以忘却的故事和记忆。
当年知青温学普说,有些事是用语言表达不了的,一直想着那段很难忘的岁月,四十多年了,河西这块地养育了我们。
让大家更为感慨的是,当时插队的农村如今已经是繁华的城市中心,知青们当年住的小平房早已盖起了高楼,全村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伴随着城市发展,河西村的变化翻天覆地。
河西村党委书记袁本方说,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明年就要拆了,这个地方要旧村改造了,我们老村2005年已经改造了,以后这里明年也要改造成为一片高楼,要成市中心了。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