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单拍砖:路边停车位是谁的奶酪?  15-12-01     视频长度: 0:4:55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栏目 > 青岛全接触 正文
  

接下来咱就说说停车的事儿,您一定也碰到过把车往路边一扎、就有人上来收费的情况吧?这帮收费的人,都是谁谁谁和谁啊?收费合理吗?来看今天的热点关注。停车难吗?难!有多难?这两天有媒体报道说,南京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每天不顾严寒,轮流守在路边的车位里,为的就是给儿子儿媳占个车位。老人说了,孩子在这里包月停车,包月是包月,但不包车位,这毕竟是路边,不是封闭式停车场,你要停哪儿,很随机,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由停车管理员进行分配。为了让小两口占个离家近、少走路的“好车位”,老两口就“义不容辞”地去充当“人肉车位”,风雨无阻,一占占了两个月。

我们在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也看到了“停车难”的尴尬和无奈。其实“人肉占车位”的做法,并非首创了。之前,在重庆,大爷大妈为了给儿子占车位,一起站岗,一站就是20多分钟,还硬生生地把一个想要停车的女司机给骂哭了。此外,还有偷偷装地锁的,有不来饭店吃饭不许停车的,还有用各种物品占车位的,晾衣架啊、电动车啊、脚手架啊,等等等等。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车主们占的这些停车位,都哪儿来的?怎么突然就出现在城市的马路边了呢?

说突然也不突然,车实在太多,车位跟不上,所以几乎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把本来用于通行的城市道路两侧,划成停车位。而这些车位,不是白停的,包括我们现在开车出去,有的时候停车也是要收钱的,一个小时四块到十块不等。那么为什么要收钱?不是马路边吗?谁在这儿收钱?给大家解释一下,大多数城市都宣称,对路边停车位,进行的是市场化运营。简单来说就是,想经营路边停车场的公司,通过市政府招标获得资质,然后就可以派人驻守收钱了。说起来好像挺市场化的吧,其实不然。

号称市场化运营,说白了就是把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路边车位,变成自己的谋利点。在拿到大量路边停车资源后,这些公司、企业,再把停车位层层转包出去,至于车位怎么管理,怎么分配,那就难说了。说是市场化运营,可市场里既没有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没有职能部门的监管,在大多数车主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人家想怎么收钱,就怎么收钱,想怎么弄就怎么弄。

拿南京的这件老人占车位的事儿来说,我有一点一直想不明白,路边停车位是为了解决临时停车的,可但凡有一辆车不守规矩,麻烦可能就会很多。我们打个比方,很多车主购买的是“夜间包月”,晚上才能停,但他们白天就是不开走,那么白天有停车需求的人就懵了,我停哪儿啊,找不到车位,堵在路上吧,影响的是大家的交通质量。

这方面我觉得深圳做的就很好,他们为了管理路边停车位,创建了一个叫“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务中心”的单位,人员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所有收费上缴财政,而且还是专款专用,收上来的钱全部用于改善停车状况。这种就属于政府全权负责,管得严。就是比较麻烦,如果政府嫌麻烦不想管,那就干脆放开,公开招标竞标,彻底放给企业去管理,企业之间彼此有竞争,享受便利服务的,或者我说明白点儿,能占到“便宜”的是车主。总比现在动不动蹦出来个人收钱,自主定价、爱停不停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