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单拍砖:职业打假人暴富意味着什么?  15-03-23     视频长度: 0:5:50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栏目 > 青岛全接触 正文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两个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发家致富”的故事。第一个职业打假人,名叫王海,42岁,是咱老乡青岛人。20年前,也就是1995年,王海在北京一家商场买了两副索尼耳机,他意识到这可能是假货,紧接着又买了10副,依据相关法规,他提出了双倍赔偿的要求,被称为“打假第一人”。如今的王海,应该叫王总了昂,打假事业越做越兴旺,拥有了4家职业的打假公司,每年接手的业务上千件。仅去年一年,他就通过巨款买假货、再向卖家索赔的方式,赚了400多万。

那么,王海是如何通过打假,当上总经理,走上人生巅峰的呢?王海告诉记者,他给公司定了30万元的“打假起步价”。他的公司,主营三种业务,第一是帮消费者维权打假;第二是知假买假,依法索赔;第三是受雇于企业,替企业打假。这其中,第三种是他生意的重头,占到整个业务的三分之一还多。去年《新消法》出台了,消费者获赔偿的数额会越来越多,于是王海今年打算加大投资,再买1000万的假货!

除了王海,还有一个叫刘艳清的职业打假人,因为一瓶白酒走上打假路,到现在,在这行里已经干了15年了。虽然名头赶不上王海,但也算得上是行业里的前辈了。和王海一样,刘艳清也有自己的一套绝活,他对各种产品标准了如指掌,还拜师,用了两年的时间钻研珠宝鉴定,对于假珠宝首饰,一打一个准儿。目前,刘艳清组建起了一支,大约10个人的专业打假团队,以至于现在,他一进商场就被盯梢拒卖;在网络上,他被多家网站列入黑名单,甚至连实名账户都被封了。一年下来,靠打假赚上一百万,根本不在话下。

就这样,打假专业户像小说里的游侠一样,四处打抱不平,不仅让不法商家得到惩戒,自己还发家致富了。可与此同时,他们“知假买假”的方式,也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像是王海,他微博的自我简介里,是这么写的:一个清道夫,以赚钱为手段,以打假为目的。很多人就调侃,说你是不是把话说反了,应该是“以打假为手段,以赚钱为目的”才对吧?面对质疑,王海是回应说,正当性不代表正义,打假说白了,就是一场商业交易,如果我不赚钱,哪来的钱去打假?和我们这些职业打假人相比,还是假货和欺诈,对消费者的危害更大一些吧?

的确,不排除一些打假人利用专业知识,抓住卖家的一些偶然性失误,在“买假”后提出索赔要求。像刘艳清自己也说过,有时候去商场,发现了问题商品也不说,回头叫人来买走索赔。还有一些可疑的商品,先少量买一点,一旦鉴定是假的,就立马批量购进,放大维权利益。多多少少有点儿像投机。另外,打的假最后怎么处理的问题,也是饱受争议。据报道,职业打假人的行规,是希望私了,私了既能节约时间成本,还可以使利益最大化。说到底就是钱。

商家们对这帮人,那肯定是恨之入骨了。但是作为消费者,可能立场能中立一点儿。尽管一些职业打假人的行为,在道德上让人无法认同,但毕竟在一些公权力渗透不到的监管盲区,职业打假人可以及时补位。他们在行动上各自为战,在法律上自学成才,他们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甚至在很多方面,并不逊色于正规军,而且从来不花纳税人一分钱。就算他们能力有限、就算他们“动机不纯”,但无疑是对商家产生了震慑力,有一定制约的作用。

不过这里我得说明一点,职业打假和蓄意的敲诈勒索,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界限就是法律。另外,比探讨打假人道德不道德、更重要的事情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假可以打。就像刘艳清说的,商家、网站为了避免损失,将他列入了“黑名单”。这些人为什么那么怕打假人?是出于对自家的商品不自信,还是出于安于现状、拒绝改善的消极心态呢?如果所有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合格的,职业打假人还靠什么吃饭?还哪有这些争议?作为普通消费者,不指望着打假发财致富的,其实都可以借鉴这股维权的精神,别怕麻烦,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看看谁还敢欺负消费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