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说为户外工作者提供的爱心休息站,昨天,记者探访了成都模式,两千多临街商铺、单位为整座城市的两万多名环卫工人提供了方便、温馨的十五分钟之家。这个模式也值得咱们青岛借鉴,可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发现,十五分钟之家成立之后,推行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地方热闹非常,有的站点却很少有人问津,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彭师傅在太升北路段工作,附近的红旗超市就是一个十五分钟之家,可彭师傅从未进去过,因为他不相信人家会给他真正的服务。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彭师傅这样想法的远不止他一个。自卑、怕给别人添麻烦的心理,成了一些环卫工人不愿进十五分钟之家的第一道拦路虎。而事实上,这确实也跟他们以前的经历有关。
经历过一次伤害,就不愿意再去尝试,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十五分钟之家的爱心商铺都是主动报名的,怎么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呢?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化解彭师傅他们的心结,记者准备在彭师傅眼皮子底下实地调查一番。
超市工作人员十分热情,不一会儿,一份热乎乎的饭热好了,工作人员还给记者打上了满满的一杯水。第一次体验成功后,记者赶紧出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彭师傅!没想到,彭师傅目睹了记者进去、出来的全过程,依然对此半信半疑。其实,除了心理因素,十五分钟之家的位置也很重要。比如在利安区的两个超市,记者就发现这么一个问题。
这家店铺的休息区设在收银台里面,人来人往的,环卫工人自然不好意思过来休息,而另外一家店的休息区,要想进去,还真是跋山涉水。记者一路走进休息区,售卖的物品就刮掉好几个,赶上上货的时候,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这条通往休息区的路也太难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