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7月26日讯 工匠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在7·26青岛工匠日到来之际,青岛举办系列活动,向工匠致以崇高敬意。近年来,青岛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入实施“青岛工匠”培育工程,设立青岛工匠日致敬匠人匠心,不断擦亮“工匠之城”的城市名片。
职工原创情景剧《“人民工匠”许振超》片段:这线路图我看着都眼晕,差不多就得了吧。哎,好了。你看,我说什么来着,他们外国码头能干的事,咱们一样能干,而且干得肯定比他们好。
7月25日,我市举行2025年“726工匠日”暨职工创新创造大会,现场发布了2025年度青岛大工匠、青岛工匠、青岛手造工匠名单和“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成果。青岛是“工匠之城”,也是“品牌之都”,今年的青岛工匠日主题为“聚匠心、强品牌”。会上,三位青岛大工匠结合自己的奋斗经历,讲述了品牌背后的工匠故事。
青岛大工匠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 仲积峰:作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焊接高级技师,看着我亲手打造的高铁,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风驰电掣,我内心无比激动和骄傲。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现在也迈出了国门,国家无论何时需要我们技能人员,需要我们为国家出力的时候,我们肯定要有信心顶上去。要有信心把这个事办好。
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创新,生命力在于创造。近年来,青岛不断构建多元激励机制和创新服务体系,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资助职工创新创造。常态化开展职工创新活动,2024年全市职工取得国家发明专利9097项,涌现应用型职工创新成果3.36万件。
青岛大工匠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研究院产品设计负责人 封善斋:为了设计出最好的气浮布局和装备工艺参数,无数个夜晚,我都在实验室的机器旁度过。用一次次“亚微米”级的提升,让我们的产品精度从0.9微米,一步步提升到0.28微米。比如说我们的航空发动机、半导体行业、芯片、精密光学、医疗,这些都需要我们这些高端设备,作为质量的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希望我们高端、高精度的测量设备,能够助力我们国家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质量强国。
在青岛的城市发展史上,镌刻着工人工匠创新创造、接续奋斗的鲜明印记。1952年7月26日,青岛四方机车厂成功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结束了我国不能自制机车的历史。上个世纪50年代,青岛纺织女工郝建秀优化操作流程,显著降低皮辊花率,“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推广。在港口一线,许振超从普通码头工人干起,带领团队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截至目前,青岛已有586人次获市级以上工匠命名,其中,人民工匠1人、大国工匠4人。2023年,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7月26日确定为“青岛工匠日”。
“人民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固机高级经理 许振超:我觉得新时代的工匠,需要你首先还是学习,过去你学的东西,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你肯定是不够用的。只要你去想,你去动脑筋,我们的好多成果就在我们的工作场地。而且他这一干以后,你看效益也有,创新的专利都有。做一个工匠,只要你心想,并且把它付诸行动,心无旁骛,我就想办法踏踏实实做好我自己的工作,你肯定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