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7月22日讯 青岛市政府在2025年工作报告中提出“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聚力攻坚求实效”,并配套出台一批专项政策,今天出版的《光明日报》刊发文章,聚焦青岛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谋划切实可行发展路径的情况。
文章指出,青岛将城市产业方向由原来“24条产业链”升级聚焦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从单纯注重产业规模向更加注重产业核心竞争力迈进。重点向“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以科技研发投入为保障”四个方向发力,力争到2028年,科技型企业数量、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技术经纪人数量5项重点指标“翻一番”。
为推动具身机器人发展,青岛先后印发《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和《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2025年行动方案》。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所需的算力、数据等基础设施。目前,青岛已培育60余款大模型产品,打造了一批特色垂直大模型示范标杆。
为畅通科技创新路径,青岛推出“共享平台”模式。登录“青岛古镇口大学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开放共享平台”网站,船舶海工、人工智能、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53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和近500台(套)科研仪器设备信息一览无余,并全部面向社会共享开放。
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青岛开展了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数据显示,近两年来,青岛科技企业“量质齐升”。从数量上看,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9777家,占全省五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683家,占全省四分之一。
探索新打法、蹚出新路径。通过系列创新举措,青岛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跟踪对接、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联合支持和科技评价激励等机制的落地落实,切实从制度层面打通科创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堵点和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