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7月22日讯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进入过渡期以来,青岛持续强化财政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衔接资金的引领作用,撬动更多行业资金、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开创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未来新图景。
近日,即墨区北安街道辛和村获得240多万元衔接资金支持,正式启动光伏发电项目二期工程。该项目由辛和村利用201.7万元衔接资金建设,去年10月建成并网以来,已累计发电45万度,村庄实现收益33万元,周边工厂的用电成本也明显降低。
即墨区北安街道辛和村党委书记 张守礼:一二期建成后,预计可为集体增收150万元左右,未来的收入主要用于困难户的帮扶,和村庄的公益事业。
青岛宏飞包装有限公司厂长 朱作军:我们的企业以前用电很多,现在自从村里建好光伏发电这个项目,我们的成本,每个月都降低了10%,差不多能省3000多块钱。
光伏发电项目紧邻交通要道,周边6公里范围内没有对外营业的充电站,辛和村盯上这个商机,又自筹资金70余万元,利用光伏棚下空间建设智能充电站和“司机驿站”。目前,充电站每天仅服务费收入便超过400元。同时,项目日常的管理、运营、保洁、餐饮等工作又能带动2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附近居民 纪玉波:现在充个电非常方便,充一次电30来分钟,也就花个20来块钱。周围还建了很多配套设施,有时候充完电还能去屋里喝个水。
释放资金杠杆效应,小片区实现大发展。在胶州市“祓满里岔”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当地发挥1100多万元衔接资金的引领作用,建起总投资1.5亿元的上合祓泽种业项目,目前已栽植白菜、辣椒、西红柿等菜类试验培育种苗1万余株,种植西瓜、甜瓜、哈密瓜等优质瓜类作物3.5亩、美早大樱桃400株。通过大棚租赁,河北新村、里岔新村等5个村庄每年可实现收益45万元;河北自然村可依托土地流转每年收益40万元;项目还可为周边村民提供育苗种植岗位60余个。
胶州市里岔镇党委副书记 镇长 唐斌:我们还策源了行业部门资金668万元,建设了6座锯齿联栋大棚,和6座日光温室大棚,撬动社会资本1.2亿元,进行园区整体建设,目前园区内共有大棚96栋,主要是进行辣椒、白菜、西红柿等不同品种的农产品种苗培育和扩繁试验。
进入过渡期以来,青岛累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9.3亿元;其中,全市四批7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统筹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18亿元,撬动行业资金、社会资本5.7亿元,累计规划建设各类项目144个,重点支持加快产业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覆盖28个行政村、7万农村人口,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帮扶处处长 魏明:过渡期以来,我们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让每个项目都成为增收的新引擎,构建形成了“帮扶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参与、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发展格局,以特色产业链带动致富链,产业发展有奔头,农民增收尝甜头,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