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不仅水产丰富,还是优质海盐产区。位于青岛高新区的东风盐场,承载着一代代盐业人的珍贵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片盐田的故事。
早晨6点,天刚蒙蒙亮,东风盐场就已经忙碌起来。为了增大卤水与盐晶体的接触面积,加快原盐结晶速度,工人们每天都要拉着几十斤的耙子给盐田“松土”两小时,每茬盐都要不间断重复这项工作200多天。
海盐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时间与汗水的沉淀。从海水到海盐,需经历纳潮、制卤、结晶、收盐集坨四个阶段,历经一年时间,每个阶段都有讲究。
徐奎鹏家三代制盐,他自己也在东风盐场工作了30多年。据他说,制盐就是“靠天”吃饭,最怕下雨。对工人们来说,每到雨季,劳动量就会直接“拉满”,八张5000平方米的防雨膜,每个都需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加班就成了家常便饭。
青岛的制盐历史由来已久,位于胶州湾北岸的东风盐场也曾是国内有名的样板盐场,最高年产盐十几万吨,工人上万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青岛生产传统海盐的也只剩下东风盐场这最后八个结晶池。
留住青岛制盐历史,2023年,青岛海盐博物馆在东风盐场附近建成投用,与盐场一起打造研学基地,集中展示青岛制盐工具、介绍盐业发展的脉络,将这片盐田的记忆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