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工业互联网时代,青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企业减负,焕发新生。作为国内轮胎行业首家国家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赛轮集团以实施“减法”为切入点,减去陈旧模式,减去落后工艺,减去传统束缚,实现垂直领域上下游企业一“网”相连、“云”上相会。系列报道《工业互联网时代的青岛“方法论”》,今天请看《实施“减法”新模式“减”出新天地》。
走进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赛轮智能化轮胎生产车间,传统车间里人来人往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有5G天线的智能设备、可识别人员动作的智能摄像头和空天一体的自动化调度。如今,“5G+AR”鹰眼系统、“5G+AI”图像智能识别等最新技术接连在赛轮落地,让工厂不同年代的设备全部实现智能网联。
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轮胎行业做“减法”,让专注于“做一条好轮胎”的赛轮轻装上阵。在赛轮青岛工厂,科大讯飞青岛大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总监王洪源不停地穿梭在各个车间,向工人师傅们“取经”,来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声纹检测系统”。以前,车间机器出现异响,只靠工人师傅用耳朵听、用经验判断。而有了这套新的检测系统,智能化设备就能在嘈杂的车间自动记录生产设备发出的各种声音,对故障进行智能监控和预警。
赛轮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减少设备故障,源于今年六月举行的一场“工业赋能”场景对接会。会上,青岛工信部门联合本土企业发布上千个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对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开放。赛轮集团借此契机与科大讯飞共同组建团队,联合研制轮胎生产线“人工智能声纹检测系统”。经过不断攻关,系统已经可以对六大种类近一千种故障进行异常预警。
赛轮“橡链云”的应运而生,让青岛工业互联网朋友圈多了一位“本土明星”。《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提出,鼓励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细分行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平台服务,到2022年,打造一个国际领先、十个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拥抱云端,实施“减法”,赛轮在工业互联网赛道上尽情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