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中国奏响70年辉煌成就的铿锵乐章,2019年,站在时代风口的青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干劲,以破釜沉舟、敢打必胜的信心决心,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中,迸发磅礴力量,展现奔腾之势,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从今天起,《青岛新闻》推出系列报道《奔腾2019》,充分展示一年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奋勇争先、担当作为、在“学深圳、赶深圳”,发起15个攻势中展现出的新风采、新举措、新成果。首篇请看《海洋名城扬帆正当时》。
在位于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的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一台台超高通量测序仪正在运行。今年以来,华大基因对条纹斑竹鲨、肺鱼、云纹石斑等324种鱼类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并在国际上首次发起“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将在10年内对万种鱼类基因组进行解析,破译“生命密码”。
高端研发平台不断发展壮大,让青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底气十足”。
在西海岸新区,备受关注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进展顺利。目前,中心科研区和教学区主体施工已经完成,今年年底可具备入住条件。与此同时,大科学研究中心充分梳理中科院13家共建单位的300余项可供转化落地的科研成果,陆续在青岛、烟台、威海等山东沿海城市开展需求对接和成果推介,助推研究所科技成果走出“象牙高阁”,挺进国民经济主战场。
将海洋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是青岛海洋攻势急需攻克的“山头”和“碉堡”。
在位于崂山区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已经80岁高龄的管华诗院士正为打造“蓝色药库”的共同梦想而不懈奋斗。今年,青岛打通了“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成果转化链条,“蓝色药库”捷报频传:继管华诗团队与青啤合作的王子海藻苏打水上市后,前不久,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甘露特钠胶囊GV-971获批上市,将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填补了该领域17年来无新药上市的空白。
拆除科技和产业之间的“篱笆墙”,为海洋名城注入澎湃动能;对接“一带一路”,青岛的海工装备也正加速走出去,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
海洋名城,扬帆正当时。今年以来,青岛海洋产业大项目频频动工,已有总投资2520亿元的124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涉及船舶与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多个海洋产业。按照海洋攻势定下的目标,2022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