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有品行的人必备的品质。有一个成语叫“一诺千金”,说的是,答应、承诺别人的事,如千金般贵重,一定要兑现。在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李家石桥社区,有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名字叫崔西武。26年前,他为了不让工人白干活,硬是给52位工友打下了欠条。最近,已经靠轮椅出行的他,在亲人陪伴下,根据账本上的记录,到潍坊诸城,结清了最后几笔欠下的工资,用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一诺千金”四个字的含义。
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崔西武,手里这本泛黄的账本记于1995年,虽然时间过去了26年,但密密麻麻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一行行都是当年跟他干活工人的工资账目。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账本背后,有着怎样一段故事?崔西武跟记者娓娓道来。原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高中毕业的他,在原胶南市塔山乡老家大队当会计,后来负责乡里的建筑队。1995年,崔西武一家搬到李家石桥村居住,周边村民看他家自建房屋质量过硬,纷纷请他带人施工翻新旧房,后来房子盖好了,几户户主因为家有急事需要用钱,工人的工钱就没有全部结清。
工程尾款收不上来,就没有钱发给工人,很多人觉得这事很正常,但在崔西武自己看来,当初领着工人们干活的人是他,置之不理既说不过去,更违背了他做人的原则。于是,和老伴商议后,崔西武做出了一个人生里的重要决定,给欠款的人逐一打欠条。
那时,崔西武并不宽裕,一家7口人,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边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上学、成家花费不少,夫妻俩又没有收入来源,单靠崔西武打零工或者看门挣钱,后来,崔西武家里发生了变故,想自己垫钱给大家发工资,却有心无力。
这些年,崔西武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没有退休工资的老两口靠子女赡养维持生活,两人每月1000多块钱的各类补贴,大部分都被他们攒了下来,有多少就还多少,能少欠一个人就少欠一个人,他们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兑现当初许下的承诺。到今年2月份,当初欠52名工友的四万多块钱,崔西武已经还了20多人3万多块钱。
2021年3月,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已经坐着轮椅的崔西武,不顾八旬高龄,搭车来到了潍坊诸城市桃林镇的上曹家沟村,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还钱。
在赵连光的印象里,当年的崔老板虽然话不多,但大家提出什么要求,他能协调的尽量协调,能帮忙的从不说二话。后来,工友们得知崔老板一家生活困难,就商量着欠款不要了。
现在,崔西武把26年前欠的4万多块钱陆续还清,他终于可以把这本曾经看了无数遍的账本,放心地收起来了。
“人家欠我的不记账,我欠人家的,再小的帐我都记着。”听了崔西武老人说的这三句话,相信每个人心底都油然而生一份敬佩。这二十六年,对崔西武夫妇来说,背负的是债务,是没有兑现承诺的压力。但在别人看来,是言必行、行必果的榜样。一撇一捺写人格,一诺千金不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