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和畜禽的良种,被称为现代农业的“芯片”,它们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堪比芯片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今年全国“两会”上,“农业芯片”卡脖子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我国在“农业芯片”自主创新方面存在哪些短板?对于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咱们青岛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来看记者的调查。
莱西市的店埠、姜山等镇街,是青岛乃至山东重要的胡萝卜种植区。随着气温回升,胡萝卜已经出苗,在莱西市姜山镇的这处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春晓告诉记者,他们种植的胡萝卜种子全靠进口,价格高昂。
据了解,目前,我国能够保障农业用种,特别是粮食种子安全,但从育种水平看,大豆、玉米等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六成左右,包括胡萝卜在内的大量蔬菜蔬菜品种,种子则严重依赖进口。
其实不光种植业,我国的畜牧业同样存在良种繁育难题,优良奶牛、白羽肉鸡祖代种鸡等主要靠进口。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但国内市场上的生猪,90%都有进口猪种的血统。一旦种猪供应受限,我国市场便可能出现被卡脖子的风险。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我国生猪育种起步较晚,市场份额较少。没有自己的种猪,国内市场上的猪肉价格便有可能受别国牵制。目前,先进的种猪繁育技术主要为美国、加拿大、法国、丹麦等少数国家所垄断,因此,和制造业中的芯片困局类似,培育国产“猪芯片”刻不容缓。
农业“芯片”的作物和畜禽良种,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都对种业发展给予重视。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国际种都”,在育种、繁殖、推广等种业全链条加速突围,部分领域做到了国际领先,为“农业芯片”卡脖子技术攻关,贡献了青岛力量。
在位于莱西市沽河街道的这家农业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给黄瓜砧木做育种筛选。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将黄瓜苗嫁接到南瓜根系上,就可以提高黄瓜的品质,增强抗病能力。目前,这家公司的黄瓜砧木产品,已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年销售量达120吨。而就在几年前,砧木品种的创新资源和育种技术还被牢牢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中。
黄瓜砧木育种上的突破,是青岛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围绕打造“国际种都”,青岛种业企业逐步发展到320多家,每年生产、供应农作物良种7000万公斤、畜禽良种600万头,涵盖花生、大白菜、蓝莓、辣椒、肉兔等多个动植物品种。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这处养殖基地,从2005年开始繁育肉兔,不过,最初都是以法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原种兔为选育素材,企业发展受到限制。为此,企业开始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兔配套系。
据了解,这种肉兔套系具有产仔多、生产速度快等特点,打破了国外对优良种质资源的垄断。目前,这家企业繁育、加工的兔产品已经走出国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七成左右。同时,企业还在贵州安顺、甘肃陇南等地推广良种,将肉兔养殖加工打造成了当地的富民产业。
打好种业翻身仗,青岛加快攻坚突围。目前,我市已将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列入“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将通过实施种业创新能力提升、现代种业企业培育、工程现代种业园区建设等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生物育种产业。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必须解决种业卡脖子的问题。当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相信拥有种业发展基础和深厚积淀的青岛,一定能抓住机遇、加快创新,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更多青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