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改善耕地种植条件,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有效提高土地质量,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而在莱西市,一些旨在提升耕地效能的项目不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反而在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土地的基本种植条件,导致耕地撂荒,与实施初衷背道而驰。
莱西市日庄镇西朱毛村村民刘道庆:你看,全是石头,怎么种地?让老百姓怎么种呢?你看。
刘道庆是莱西市日庄镇西朱毛村村民,眼前的这片地大约有11亩,原本是他和十几户村民的口粮田。2018年下半年,一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此落地,并很快建设起一口机井。村民以为这将极大改善灌溉条件,没想到项目施工结束后,期待的便利和高效没有实现,反倒是整片地变得面目全非。
莱西市日庄镇西朱毛村村民刘道庆:就看着一个小的机井,就以挖机井的名义把这块地给挖完了,挖完了以后全部用建筑垃圾回的填,地没法种了。除了石头、垃圾、牛粪、长草之外什么也没有,撂荒撂了二三年。
8月27日,记者在村西的这块耕地里看到,荒草丛生、碎石遍地,地南端一口机井,已被水泥封得只剩一条缝隙。村民介绍,这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一部分,而这样的机井,全村总共有三口。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三口井周边的土地有个共同特点:夹杂着大量石块和荒草。村民不理解,原本年年种庄稼的沙土地,为啥建设农业项目后却“变质”了呢?
莱西市日庄镇西朱毛村村民王女士:这里面倾倒了些沙,在外面些石头、毛泥(碎石渣),倾倒进来了,成天见石头(庄稼)也不长。
王女士说,这块地她已经承包了近十年,一直种玉米、花生等粮食经济作物,长势很好,可自从项目建成后,收成就大不如前了。
莱西市日庄镇西朱毛村村民王女士:反正耕一次地捡一次(石头),里面还有石头现在。垫道垫的也没有个(排水沟),那些水都上地里去了。它非减产不行,你看那些花生,它拔出来都烂里头去了,我感觉得减(产)一半。
看着耕地被折腾成这样,村民心疼不已,多次向镇政府反映。
刘道庆莱西市日庄镇西朱毛村村民(村里有部分人上镇上去反映过。(记者:怎么说(答复)的?)处理处理、协商协商。去年开春我看到有挖掘机过来平整,地下的建筑垃圾都没动,怎么弄也没有用。现在没法种,没人给说法。)
记者查询发现,“莱西市2017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打机井、挖平塘,要求建设一片、见效一片。本应是改善土壤,提高种植条件的农业项目,为何让耕地被填埋垃圾甚至撂荒呢?记者向多个部门进行咨询。
莱西市日庄镇政府工作人员:很明白是不对,我真不清楚这些东西,以前主要是我没来。行,我给你向领导汇报汇报好不好?
莱西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这个地方就是莱西市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财政局那边已经组织验收了,他们怎么监管,是财政局继续监管还是谁监管,我们这边就不大清楚这个事了。
莱西市财政局工作人员:就是2017年以后,档案、人员全都移交给了农业局了,你问农业局吧。
莱西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他这个工程当年都是财政局干的,档案在我们这,但是他十年前干的活,农业农村局也给他管?如果有这个疑问你还得找财政局。
咨询了一圈,最终连项目的“主人”都没能明确。而耕地撂荒的现象也发生在莱西市南墅镇山里吴家村。村民吴维合告诉记者,他承包的五亩农田,是在一个土地整理项目之后,变得无法耕种了。
莱西市南墅镇山里吴家村民吴维合:现在你看这个积水,(地)里面净石头,你怎么种,你用机器不能把机器割坏了?我就种上面这块地,差点把压薄膜的机器弄坏了。
9月4日,记者在吴维合承包的地里看到,荒草中夹杂着石块,而旁边的地里此时已是一片绿油油的玉米。意识到土地变化后,吴维合多次通过村里向项目方反映,要求将土地整理到位,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莱西市南墅镇山里吴家村民吴维合:本来是低标准农田整成高标准农田,现在弄得这个样都不能种了。我们和组长说,两个组长都说了,说没法弄。我找那个挖地的(施工方),我说你这个地整得这个样不行,他说,我们不能赔死。
莱西市政务网的信息显示,这个名为“南墅镇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项目,2019年7月开始施工,今年6月完工。计划将南墅镇28个村的丘陵土地整理成标准农田,目标是“石山变沃土,避免土地撂荒”。显然,建设的目的是改善,而南墅镇山里吴家村的土地整理项目,是否通过验收、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呢?
本台短评:建设“高标准”必须得“严要求”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为此,国家出台多项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并制定了严格的规范要求。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是搞面子工程,而是为了提升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政策再好,不落地就是空;标准再高,不执行就是零。每个农业项目,建好更要管好,要坚决打击以保护建设为名,对耕地损毁破坏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耕地保护政策落到实处,真正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