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看系列报道《乡村一线·驻村书记》。平度市崔家集镇陶家屯村,地处平度、昌邑、高密三市交界处。曾经,这里的村民靠着大棚种植西红柿,收入非常可观。可近年来,陶家屯村集体经济却几乎停滞不前。很多人疑惑,曾经的“小康村”究竟怎么了?去年年底,经组织选派,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董新民来到陶家屯,担任驻村书记。这位城里干部的到来,能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又能否带领村民走出困境呢?
眼下,西红柿已经进入采摘期,在陶家屯村村民陶子俊家的大棚里,拳头大小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
面对这四亩大棚,陶子俊告诉记者,虽说西红柿的亩产量有两万斤左右,但利润却有限。要想多赚钱,必须要扩大大棚的规模。
想法虽好,可执行起来却不容易。原来,新建大棚,势必会占用其他农户的耕地,而想将村民手中的土地流转出来,在陶家屯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两大问题,董新民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决定,对于流转土地涉及的22户村民,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不仅做户主本人的工作,还做户主亲戚、朋友的工作,向大家介绍流转土地的好处。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把村民们的心说动了、说服了。
地的问题解决了,水的问题又来了。在陶家屯,农业灌溉用电由三个人承包,其他农户浇灌农田,需要向个人买电,一个水泵工作一小时要收两元钱,折算下来,电价远高于居民用电价格。
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扯着私人的经济利益,让他们无偿把“农灌电”的承包权转让出来,谈何容易。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董新民开始做承包户的思想工作,要么登门拜访,要么电话、微信沟通,讲国家的方针政策,讲村民的乡里乡情。4个月后,承包户们终于被董新民的诚意打动。
矛盾化解了,关系和谐了,村庄发展、村民致富的路也就顺了。今夏麦收一结束,陶家屯这16个新建的高温大棚项目就可以顺利实施了。眼下,董新民还与面粉加工企业进行了对接,村民们的夏粮也有了销路。对于村庄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董新民也在心中有了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