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上的这位外国老人,名叫彼得·乔治·布鲁尔,是一位国际知名海洋地球化学家。1月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与另外4名外籍专家一起,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在北京接受了表彰。这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推荐的美国科学家,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与我国开展合作交流,并且成果丰硕。北京归来,布鲁尔教授来到青岛,并且接受了我台记者的专访。
刚刚在北京参加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布鲁尔教授便动身来到了青岛,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进行科学研讨,分享科研成果。尽管已经近80岁高龄,研究起科研问题布鲁尔仍然精力充沛。
谈起刚刚获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布鲁尔感到很自豪,在他心中这份奖项与诺贝尔奖的地位同样重要。
彼得·乔治·布鲁尔是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国际知名海洋地球化学家,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11篇发表在自然或者科学杂志。十年前,布鲁尔受邀来到了中国,这里对于海洋科研的热情,以及合作发展的空间,让他深受触动。
科学无疆界,跨越大洋的科研友谊就此建立。近十年来,布鲁尔教授一直致力于与我国开展合作交流,分享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的深海研究经验并参与“发现”号深海ROV机器人设计、建造和应用,并且多次创造机会邀请中科院青年人员搭载美方航次,联合培养了多名中国博士研究生。
十年间,布鲁尔教授与我国科学家联合开发深海原位探测技术,首次发现深海沉积物中甲烷浓度被低估了约30倍;在他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深海极端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创新国际团队,在南海首次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在自然界中发现存在超临界态二氧化碳等,引领了西太平洋深海科学发展。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也自然成为与布鲁尔渊源最深的中国城市,他曾先后四次来到青岛开展学术合作交流。在布鲁尔教授看来,青岛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尤其是青岛的海洋科研,无论软硬件的发展,都让他刮目相看。
无论是跨越大洋的布鲁尔教授,还是我们本土的科学工作者,正是因为他们不断付出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才有了我们如今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感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