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故事】学苑书店  16-03-01     视频长度: 0:7:23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栏目 > 今日 正文
  
滚动

21年前的冬天,位于高密路上的学苑书店打开了一个小小的店门,这个仅有45平方米的书店,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青岛文化圈吹进一股清风。最新的外国文学、摇滚音乐、当代的文艺思潮,让这里成为了青岛先锋文化的标志符号。如今,走过21年的学苑书店将随着城市改造而暂时和大家告别,但此时,一代读书人的记忆却变得越发清晰。

随着青岛湾老城区改造工程的推进,学苑书店被列入了征收范围,即将关门谢客。最近一段时间,书店里格外热闹,除了来买书、看书的,店里还来了不少拿着手机、相机,希望留下书店最后影像的爱书人。

对书店最恋恋不舍,当属这间书店的主人——42岁的张兵林。因为这间房子里,凝聚着他一家三代人的记忆。

同和祥,是张兵林的姥爷开办的,也是高密路40号最初的字号。上世纪初,张兵林的姥爷从莱阳老家来到了青岛。

当时,青岛刚开埠不久,礼服、礼帽都是时髦货。很多商品刚上货没几天,就被抢购一空。

因为战争等原因,这家礼帽店并没有坚持太久,就转行成为了一家包子铺。这间45平方米的小屋一直保留了下来,老人的五个女儿在这里相继出生。而随着家庭人员的增多,老人发现,很难在一间屋子里,一边开店边住宿了,于是上世纪50年代,包子铺也被迫关门。一直到1994年,就在张兵林21岁那年,高密路40号才再度开门纳客,此时,这里又变成了一家书店。

为了进货,张兵林一个月至少要去一趟北京,当时的物流不发达,他就坐火车往回带书。这本《信使》杂志,是他在北京跑出版社时,无意中“淘”到的。

当时这份杂志并不对外发行,可经不住张兵林的软磨硬泡,最终,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答应带他去仓库看看。这一看,让张兵林彻底傻了眼。

“满满一仓库都是这个杂志。我们就要了一个集装箱,一个铁路的集装箱就拉回来。我那会儿印象很深,那时候是夏天,我们就拆,边拆边卖,然后读者帮我们分类,因为它好多期,一期一期分起来,特别有意思,大家就跟捡到宝贝一样。我们卖完之后,出版社看我们卖得好,又给我们一些,还加了点钱,我们中文的卖完了,又把他们的英文的,也卖完了。”

一个夏天,光一套杂志就卖了几万本,类似的例子,在学苑书店还有很多。从高密路上的学苑书店,再到泉州路分店,以及“不是书店”,虽然张兵林在岛城已经拥有了三家书店,但是在他看来,最特殊的还是位于高密路的这家老店,因为这里不仅有他成长的记忆,还寄托着众多读书人的情感。告别并不是结束,张兵林希望,有一天能回到这里,重开学苑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