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单拍砖:“拒退捐款”风波 本不该如此尴尬  16-02-25     视频长度: 0:5:37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栏目 > 青岛全接触 正文
  

事情要从去年12月说起,四川省盐亭县13岁的女孩梁颖,因患癌症晚期,住进医院接受治疗,但由于女孩家庭贫困,刚进医院没几天,家里的钱就所剩无几了。随后,女孩的遭遇引起了当地爱心人士的关注,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个13岁的女孩。经过大家的努力,很快就为梁颖凑齐了11万多元的爱心捐款。当时,梁颖的爸爸和爷爷,在接受善款时承诺,治病结束后,剩余的钱将继续捐给有需要的人。

遗憾的是,大家的爱心还是没能挽回女孩的命,今年一月份,梁颖因医治无效去世。随后,有爱心人士发现,当初的捐款可能还剩下几万元,她们希望梁颖的家人能履行当初的承诺,将剩下的钱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然而,梁家人却拒绝了这个请求,他们说了,捐的这11万多元,已经全部用完了。

究竟是有钱不还,还是真的没钱呢?年前,梁家人所在社区的党支部书记,曾经和他们核算过,剩下的爱心款至少还有四五万,家属也同意退4万块钱,捐给另一名患了尿毒症的孩子。结果到了第二天,就变卦了,孩子的爷爷说我们没钱了。是真的治疗都用上了吗?有记者到医院问了一下,梁颖是去年12月20号入的院,今年1月14号死亡出院,医疗费一共花了17759.31元。单从数字上看,善款似乎会有些结余。

那对于不愿意履行退还爱心款的事儿,孩子的爸爸非常气愤,他说“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没有钱就是没有钱。说句不好听的,这些钱捐给了我们,我们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想捐给哪个就捐给哪个。如果他们觉得处理不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其实这件事情,真的不好说谁是谁非。对于梁家人来说,他们刚刚经历丧子之痛,本来很不容易了,现在整天还被追着问善款去哪儿了,多少有点往人家伤口上撒盐的感觉。当然,那些要求退还捐款的人,也只是为了督促梁家人履行承诺,希望这份爱心能够传递下去,更没错。可以说,从头到尾,这都是一场善意的追问,可现在为什么就弄得这么尴尬了?

仅就道义而言,梁家人也许应该信守诺言,将剩下的钱捐出去。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现在,官方慈善信誉受损,民间公益慈善异军突起,相比传统的募捐方式,民间慈善募捐的门槛低、传播快,可以让募捐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而且方式大多也都很直接,主要是通过银行卡或者是微信、微博等等,直接转账。但这种自发的、原始型的慈善行为,也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

就像这次发生在盐亭的退款风波一样,大家献出爱心,本来也无可厚非,可爱心款一旦上了规模,尴尬就出现了。要知道,当初爱心人士的“无偿捐赠”,并没有提出任何附加条件和约定义务,而梁家人的口头承诺,也没有以“书面文本”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意味着,梁家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处置剩下的钱。

另外,爱心款直接交给受捐人,这笔捐款到底使用了多少、如何使用的,到最后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细节,只有受捐人知道。即使查到还有剩余的爱心款,可这笔钱在人家受捐人手里,爱心人士也没有办法。本来是一件好事,现在反而因为慈善捐赠的不确定性,让整个事情充满了猜疑和不信任。有专家建议,想要解决类似的尴尬,可以在募捐到钱之后,找一个政府慈善机构,或者有资质的慈善组织,来统一管理这笔钱,比方说,每周打钱到医院等等,这样一来,善款的使用明细就有了。如果善款用不完,钱还在组织手上,剩余多少也清楚明了。

说到底,无论是官方慈善还是民间慈善,哪种模式都没有出身优劣之分,只有有效和无效的区别。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慈善模式呢?我想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财务健全、法务兜底,以及通过组织化力量应对复杂人性的可能。这些齐全了,民间慈善才能走得更远,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