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单拍砖:“打拐乌龙”为何频发?  15-11-21     视频长度: 0:6:51

您当前的位置 :青岛网络电视台 > 栏目 > 青岛全接触 正文
  

这几天,一条视频传遍了不少郑州家长的朋友圈,视频显示,一名身穿灰色外衣的男子被群众逼到墙根,有人高呼“偷小孩的、偷小孩的”,男子试图解释,却被另一名男子挥拳相向。据说,视频中的男子和他的妻子,在一所小学门口和一名小学生搭讪聊天,还试图将孩子带走,结果被孩子家长发现后一顿暴打。

很快的,家长们也收到了学校群发的短信,告知家长务必及时接送孩子、提防人贩子,可就在所有人都大骂人贩子太坏、该打的时候,学校又发来了一条信息,说这件事儿啊,纯属误会!

据警方调查,涉嫌拐骗孩子的男子姓劳,今年50岁,和妻子一起进城务工,当时夫妇俩到事发小学附近的一家银行网点缴水费,因为眼花,妻子也不太识字,于是夫妻俩就拦了一个上学的小男孩询问,还拉着孩子的手,想一起进缴费机的房间里去。可是,这样的举动在大家眼里确实是太奇怪了,马上被家长误认为是人贩子,围观的群众不明真相,出于义愤对他们俩也是大打出手。事后,警方调查确认,这对夫妻并非人贩,并责令打人家长道歉,而夫妻俩被打后情绪低落,表示不想再见学生家长。

看完这条新闻以后,网友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为家长警觉点赞的,也有为这对夫妻喊冤的;有人认为家长打人不对,也有人认为是夫妻的求助方式不对。平心而论,家长警惕性高是可以理解的,保护孩子是出于一种本能,但直接冲上去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人,是不是就过于武断和暴力了呢?和孩子讲几句话就挨这么一顿揍,搁谁身上都冤枉的慌啊。当然,挨打的两位也得反思啊,路上这么多成人你不问,非得去找一个小孩子,之后又要拉着人家一起进缴费间,你可能是寻思着让他帮忙看看怎么缴费,可别人看来,这不是抢人是什么?

可能对于年事已高、目不识丁的老夫妻来说,当时根本就没考虑那么多,尤其没有考虑到,各地民众普遍存在的那根极其敏感的神经。说起来,类似的“打拐乌龙”事件,近年来发生了很多。今年6月份,福建晋江就发生了这么一起,有路人看见,一位拾荒老人推着一辆干净漂亮的婴儿床,车里还载着一个干干净净的胖宝宝,大家都怀疑老人是拐卖儿童的,结果警方在赶到现场后却发现,拾荒老人其实是孩子的亲爷爷;同样是6月份,四川宜宾一对热心的姐妹看见,一个大姐带着一个不停哭闹的孩子,形迹可疑,因为怀疑孩子被人拐骗,姐妹俩拦下了这个大姐进行质问,并引发了上百人的围观。混乱中,大姐还被一名男子打成了鼻梁骨折。结果,这个看似充满正能量的事儿,不过是过路群众将孩子的姑妈,误认成人贩子的“乌龙事件”。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想主要还是因为过去被拐的孩子太多了、老百姓是真的怕了。各种媒体上,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关拐卖儿童的新闻和故事经常可以看到。周围有很多有孩子的同事观点都很统一,这种事儿真的就是宁可冤枉好人,也不能错过一个坏人,毕竟,拐孩子的人贩子太可恨了!所以,对于打击人贩子来说,这种大家时刻警醒、人人见义勇为的局面,倒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震慑。可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人人见义勇为,人人义愤填膺,也就更容易被一腔热血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见义勇为首先需要保证的是一个“义”字。这个“义”字,在这样的时刻,表现为对事情真相的探索,无论是通过盘问还是报警,你总得把事情弄明白了再出手是不是?不给别人解释的机会,不做调查,只凭一腔血勇,上去就揍,理解你的人说你是有勇无谋、从众心理强,不知道的还觉得你是故意寻衅滋事唯恐天下不乱哪!

咱们还得再说说这个朋友圈的事儿。人们往往看到拐卖孩子的消息就转发,不管时间有多久了、甚至不管真假——举手之劳的事嘛,孩子能找到最好,如果没有丢失孩子那更好了。我就从全国各地的朋友那儿收到过好几次了,哪个地方哪儿有孩子被拐了,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过两天媒体辟谣了,根本没这么回事儿。这样不管不顾的转发,反而容易招致“狼来了”的结局,好像人人自危,可是人人又感觉这些信息不太真实。实话说,如果现在朋友圈里又说哪儿哪儿出什么事了,我是不敢信的,你还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