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尽管历史的硝烟早已过去,但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依然不能抹去。今年96岁高龄的江苏徐州老人冯开元,是战争的亲历者和受害者。当年,老人的丈夫被抓做劳工来了青岛,后来音信全无。最近,冯开元老人的儿子朱守善,通过徐州电视台找到我们《今日》栏目,希望能帮助母亲完成心愿。
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叫冯开元,今年已经96岁高龄。年轻时候的她,曾亲眼目睹了徐州沦陷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70载风云变幻,如今老人已在家安享晚年,不过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件事挂在冯开元心头,那就是74年未见的丈夫,到底去了哪?
对于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能过上安稳生活,也许都是一种奢望。1938年,徐州沦陷时,冯开元只有19岁,不久,她与同乡朱克玉相识,组建了家庭,很快有了一儿一女。为了养家糊口,那时,丈夫朱克玉在徐州天桥东一带打零工赚钱。然而,平静的生活在1941年下半年,发生了变化。“先在桥东干的,干临时工,有坏孩子说上桥西,一天给一毛钱,一毛二分钱,还管茶喝,结果俺父亲就跟着去了,到那去之后听说就绳捆索绑就上了火车。”
至此,朱克玉突然不见了。直到一段时间后,冯开元收到了一封家书。
短暂的激动过后,丈夫朱克玉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音信全无。在冯开元的期待中,1945年日本投降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一个又一个寒去春来,冯开元从青年等到了中年,又步入了老年。朱克玉的儿子说,父亲比母亲大18岁,假如健在的话,已经是114岁的老人。而家里人都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一封从青岛寄回徐州的家书外,就再也没有任何有效线索了。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朱克玉连一张张照片也没有,这给寻找带来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能实现吗?“日本从中国输入劳工是1942年的11月份做的决议,关于向内地移入华人劳务者事项做了这么个决议,他做决议是四二年十一月,但是大规模实施、大规模向日本输出劳工实际上是从1944年的2月以后。”
从时间点上来看,朱克玉是1941年被抓的,这也就说明他被抓去日本的可能性很小。而被抓后不久,朱克玉曾寄回老家一封书信,这封信的寄信地址就在青岛,那么,老人当时会不会留在了青岛呢?记者请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帮助查询,但令人遗憾的是,时间过去久远,并没有查到朱克玉的档案信息。
按照杨馆长的分析,1941年,日本虽然还没有做出输入中国劳工的决定,但当时已经侵占东北,为了支撑战时经济,日军从华北劳工协会青岛办事处向东北输入了大量劳工,并对所有劳工姓名进行登记,也就是说,应该会有一份详细的劳工人员名单。那么,这份名单现在还有吗?“从我们青岛市档案馆收集的情况来看是没有这些档案的华北劳工协会的档案,因为不知道的原因,没有被保存下来,更没有接收到我们档案馆来。”
不过,记者从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网站上,找到了一个劳工名录查询系统,目前该系统里收录了34282名劳工信息。那里面会有朱克玉老人的资料吗?“输入朱克玉,然后检索,没有结果,所以说叫朱克玉的,没有这个名字,假如说我们扩大一下搜索,输入朱克的话,有一个叫朱克起,姓朱的话那就更多了,名单中显然没有朱克玉这个名字。”
由于目前掌握的线索较少,对于七十多年前朱克玉的去向,也只能进行一个推测。
如果电视机的您,对于那段历史熟悉,或者听说过朱克玉的名字,都可以拨打114转今日,跟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