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今年1月1号开始实施,今年年初,因为大气污染严重,环保部的调查人员对山东省临沂市的部分企业,进行了明察暗访,发现在调查的15家企业中,有13家企业存在未批先建、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这才有了刚才我们看到的约谈。
作为新环保法施行后,第一个被约谈的城市,重压之下,临沂开始行动了。
这势头,用“战争”两个字来形容都不为过。治理后,数字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无论是PM2.5还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等,都得到了大规模、大幅度地下降。但另一方面,数字的改善也是有惨痛代价的,污染企业是关停了,可别忘了,企业背后还有几万名职工和他们的家庭啊。
于是问题来了,有报道指出,污染企业虽然关停,但却造成6万多人直接失业,加上失业者家属,停产波及人群至少在15万左右。临沂警方也向媒体透露,随着失业人口增多,盗抢案件增多,犯罪率出现上升迹象,每天要发生十几起抢劫案。工人们盼着早日复工,比工人更急的是企业主,因为停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区域性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直到6月底,这场风暴仍在继续,昔日热闹的街道上显得非常冷清,几乎所有的烟囱都停止了对外冒烟,临时工市场和大街上,每天挤满了等待招工的工人。临沂的这种铁腕治污,有人给出了16个字的评价,叫做“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各方的利益都焦灼在一起的局面。与此同时,还有媒体在报道中,为临沂的这种举措,起了一个响当当的“雅号”——
“休克式疗法”、“急转弯治污”。
治污不力被曝光、被约谈,现在我铁腕治污了,为什么还是怨声载道?其实能看出来,临沂政府也是两难之间,为公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空气质量,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那些未批先建、超排、偷排、漏排的企业来说,不值得同情,怎么处理都不为过。可现在政府开始铁腕治污,这些排污企业一下子不适应了,自然就得面临长久停产。这样一来,工厂里下岗职工的就业,又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么看起来,治污,无论做还是不做、力度如何,都会有人抱怨,这碗水永远也端不平。
目前,临沂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告诉媒体,部分企业的确是在停产整治,但并不是传说所谓的停产。因为停产整治,部分企业已经达到整改要求开始复工了,失业人数也在慢慢减少。如果确实有企业不能复产,造成企业职工失业的,政府会负责再就业的工作。
有人打了个比方,说临沂这次治污,就好比在开车的过程中,狠狠地踩了个急刹车,车是停下了,但是车上的乘客却是人仰马翻。我们以前说到污染也都是恨得牙根直痒痒,都希望下狠手,往死里罚,但真的下大力气整治,大家才发现,情况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和美好。在这种情况下,治污是不是换个思路,换急刹为点刹,比如,先治哪里,后治哪里,先对哪些产业采取措施,后对哪些产业采取措施。至少让车上的人有个心理准备,也就不会摔得这么狠了,也没必要摔得那么死了。当然,不管怎么说,这份担当和魄力,包括尝试的勇气,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