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城市开放发展的主体。1984年以来的30年间,青岛企业从最初引进吸收资金、技术,到走出去投资办厂、构建全产业体系,再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与各国企业交互融合发展,青岛元素已经实现了在世界生根、扩展。系列报道《青岛,以开放的姿态前行》,今天请看《“引进来 走出去”青岛企业实现全球融合发展》。
日前,国际知名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牛津大学ISIS科技创新公司与我市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英方将为我市高科技企业的先进创新成果提供国际转移转化通道。
外方主动上门寻求创新合作,看重的是青岛企业集群日益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但30年前,青岛企业还在技术洼地中徘徊。1984年城市的开放,促成了第一拨国外先进技术的登陆,海尔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的冰箱技术、海信引入了松下的彩电生产线、当时的红星电器拿到了夏普洗衣机的专利。通过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青岛企业率先在家电业叫响全国,开始形成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这“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工业品牌企业,城市轻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除了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外,青岛企业还把目光瞄向了助力发展的资本市场。1993年7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H股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国内首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企业,近10亿元资金为青啤日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青啤上市效应的带动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传统的公有制经济增添了混合所有制成分,发展更具活力,从而为“走出去”、到国际大舞台赢取市场商机积蓄了实力。1999年4月,海尔率先在美国建立了集“设计、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制造基地,拉开了青岛企业海外发展的大幕,之后,海信在埃及、南非,金王在越南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制造工厂,青建集团、山东电建三公司在亚非地区相继承揽了大量工程建设、电站设计业务。
伴随企业走出去的脚步,青岛这座集聚了中国众多知名品牌的海滨城市也渐渐的被世界熟知和认可。美国可口可乐、韩国丽东化工、丹麦马士基、法国阿尔卡特——朗讯等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先后落户青岛,中石化石油炼化、武船重工船舶海工装备、上汽通用五菱商用车制造等重工业大项目,助力青岛形成了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更多的青岛企业正在技术和资本应用上谋取更大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体系创新和技术创新,融合了互联网思维的“平台化”架构、“交互”技术及“创客”战略成为实施选项,特别是以“创客”战略引导和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
同时,青岛企业在全球范围运用现代资本手段,充分使用BOT、TOT、DBO融资方式在全球资源交互中抢占市场。
30年的发展,让青岛企业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的双跨越。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青岛企业将着重突出自主创新、品牌培育、集聚建设,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