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咱走在街上感觉风很大,要是到山顶上,这风是不是得把人吹飞了?我们的记者就顶着寒风连上两天山顶,她们可不是去吹风的,而是劝说一位流浪老人下山。因为他既不在桥墩下,也不在楼道里,而是在海拔百米的山顶之上。
老人说,他的愿望和许多人一样,希望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于是就选择在山顶的这个简陋的地方,白天看风景,晚上看灯光,说起来挺美,而随着气温骤降,这样的地方越来越不能遮风挡雨,老人也越来越遭罪了。于是记者决定,劝他下山,那么,能劝说成功吗?
入冬后的榉林山公园,多少显得有点儿冷清。可每天坚持来这里晨练的市民,最近这段时间,在山上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身影。几块石头挡风遮雨,平日靠拾荒为生,这么冷的天儿,是谁,会住在这荒凉的山里,无家可归呢?此时,是上午十点多,往常这个时候,老人应该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可记者跟着工作人员找遍了好几个山头,也没有发现老人的踪影,他到底在那儿呢?根据好心人提供的线索,一个多小时后,记者终于一路摸索着爬到了山顶。不远处,机站后面的一座山石旁,隐约有一位白发老人的身影!
没有东西遮挡,也没有被褥御寒。只有满地的矿泉水瓶和包裹得密密实实的编织袋,以及来往游客们吃剩下的烂果烂杏。而这里,的的确确就是老人用废品堆砌而成的“家”。他叫张忠社,1953年出生,今年六十整,老家在济宁。简单的交流,看得出张大爷神志清醒思维敏捷。他说,再过几天,自己来青岛就满半年了。刚来青岛的时候,张忠社还是踌躇满志。可一圈工作找下来,没有一家单位肯接收他。入不敷出的日子不好过,眼看口袋里的钱就要花光了,拾荒似乎成了维持生存的唯一选择。而这座可以俯瞰青岛老城区全景的榉林山顶,也成了他最终落脚的地方。
被雨淋湿的衣服,在太阳底下晒干了继续穿,大风天的时候,多披上一件捡来的衣服取取暖。天黑了,一个人就守着空荡荡的山林,遥望远处的霓虹闪烁与车水马龙。他在这里,度过了炎热的夏天,萧瑟的秋天,又迎来了刺骨的冬天。受凉的腿脚,有时会伴着剧痛,可惟一能让老张能平静下来的,就是眼前这片大海,看着它,似乎可以忘却一切生存的艰难。
住在山顶的张中社,不怕苦不怕黑,但最怕生病。可在那样的环境里生活,六十岁的身子骨,怎么可能吃的消?在张中社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心酸的过往?戒备心极强的他,最终能否向记者敞开心扉?
年轻时的张忠社,也曾是千万讨薪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每次的劳动所得,总与辛苦的付出不成正比。为了讨回公道,他反抗过,可最终等来的,往往是一顿拳打脚踢,或者凌辱谩骂。工作上屡屡受挫,感情上也始终没有着落。打了一辈子光棍的老张,彻彻底底成了无依无靠的单身汉。
老张喜欢大海,从山顶远远望去,是美丽的栈桥,汇泉湾,可风景再美,终究无法替代对家的思念,离家半年多,老爹老娘的身体咋样了,啥时候,俺才能攒够可观的收入,衣锦还乡呢?停车场附近的几个垃圾箱,张忠社每天都要转上好几趟。可过了旅游旺季,想要捡到数量可观的废旧瓶子,实在是件奢侈的事儿。中午,记者带老张去了电视塔的食堂,吃着久违了的热腾腾的饭菜,老张双手一直在不停地颤抖。
两个馒头、两碗粥、两份菜,再平常不过的一顿饭,却让老张喜出望外。最后,他剩下半份菜舍不得吃完,决定打包回去当做晚餐。难得填饱了肚子,张忠社也有了难得的好心情。一路走,一路哼起了记忆中的老歌。这几百个瓶子,是张忠社近半个月来的劳动成果。下午,又到了验收的时候。
趁张忠社卖废品的功夫,记者联系好了青岛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随时可以接收他入站。可出乎记者的意料,听说这个好消息,老张犹豫了。
夜幕降临,老张的歌声响彻山谷。他坚持将自己半年多的劳动成果收拾完之后再去救助站。可要将这些废品全部搬下山,还要等多久?
早一天处理完废品,就早一天搬离山顶。我们不知道,倔强的老张,还得在这寒冷的山顶,再熬上几宿?什么时候,他才能顺利进入救助站?又或者,能够在青岛找到一份管吃管住、赖以生存的工作呢?明天,我们还会继续关注,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向他伸出援手,让他在这个城市,真正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