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在黄岛区宝山镇农民高玉义创办的成松家庭农场里,老高不仅仅拥有“农场主”这个头衔,农民们还亲切地称呼他为农资经理和“银行行长”。农场里的“多种经营”,书写了一个传统庄稼人的蜕变。
开春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四邻八村的村民走进高玉义的办公室,要求把土地交给成松家庭农场管理。今天,老高接待的是邻村的刘永彩。
不但土地流转一拍即合,刘永彩还在成松家庭农场里,谋得一份农副产品包装的工作。地还是那些地,却给刘永彩带来两份收入。
高玉义的地种的确实不赖。他每年都往农田里投入大量的农家肥,把土壤养的松松软软,长出来的农产品成色好,味道足。今年,为了便于机械播种,他又在准备春播的80亩薏米地里,使用纯羊粪发酵的有机肥。
2006年,高玉义靠财政10万元资金和6万元购机补贴扶持,成立了“宝花”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600多户农民从事标准化生产,他把自己经营的近300亩土地,命名为成松家庭农场,种植特色农产品。
这些黑色小麦在成松家庭农场的车间里,加工成面条后,身价可不一般。
目前,成松家庭农场推出的20多种优质农产品,成功进入家乐福、沃尔玛等大超市,去年销售收入达到了3000多万元。
2011年,高玉义又组建起优质农资配送中心,这些优质农资除自己的农场使用外,还以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供给合作社的社员。今年新购进的这种纯羊粪发酵有机肥,就受到了社员们的欢迎,为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提供了保障。
在成松家庭农场里,还有一处内部设置和国家正规银行一模一样的大厅,这就是被社员们称为“土银行”的资金互助社。为了实现社员资金的优化配置,他成立的这家“土银行”今年初正式营业。
“多种经营”带来的多个头衔,促使高玉义不断地充实自己,由“庄稼人”转向“多面手”。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今年国家将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而新增补贴的方向,将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主体倾斜。而发展家庭农场,不仅鼓励了一部分有能力的种粮高手留在农村,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能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种粮多面手。在国家的鼓励下,越来越多像高玉义这样的新型农场主,将给农村、农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