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货,我们经常拿他们当反面例子,超载是经常说的,依法严查也是在情在理的。可今天,有大货司机遇到了烦心事,自己的车没超载,却被带到了停车场,自己没犯错,却得了一顿揍,这真是宰人的停车场吗,来看记者的调查。
说起自己莫名其妙挨打的事儿,货车司机小王一肚子委屈。昨天凌晨五点多,小王驾车途经同三高速,经过胶南的一处收费口时,恰巧碰见有交警在查车。
没有驾驶证,小王寸步难行,只好听指挥把车开进了交警指定的一处停车场。
小王立马报了警,同时给生活在线打来电话,希望特攻记者出马,调查清楚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午十二点,根据小王的描述,记者一路打听,找到了位于胶南市上海中路的临港停车场。
停车场门口,几位货车司机正在发牢骚。大伙说,停到院子里的货车,大部分都是超载的,违规受罚,咱没话说,只是没想到,这个院子,是进来容易出去难。
仔细瞅瞅路边的这处停车场,记者突然感到很眼熟,认真回想了一下,去年夏天,似乎也在这里,采访过一群受委屈的货车司机。
大伙说,被查处的这些车辆,大多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或是刚刚驶出高速收费口被交警拦下的,一旦发现超载,交警就会安排一些没穿制服的小青年坐到驾驶室里,直接押着车辆开到路边停车场,而后有人过来卸货。
外面装卸一吨货物顶多三四十元,进了停车场,价格要到一百六,天价卸车费让人咋舌,更离谱的还有,只要交钱驶出了这个大院,超载的货物还会原封不动地给装上去,这叫哪门子严查?根本就是花钱买平安吗。事件经生活在线曝光后,周边居民说,停车场关门歇业了,历经一年之后,难道人家又重新炉灶另开张了?见停车场里有人把着门,记者上前攀谈起来。
停车场内,大货车,拖挂车停了十多辆,门口还不断有货车开进来。急着赶路的货车满院跑,可处理事儿的工作人员却找不见,你这衙门口,可真是够大的。
外面装卸一吨只要三四十元,里面却要到160,按每辆被查扣的车平均1000元的收费算,这处停车场每天的收入,少说三万块,真是好买卖啊,之前暗访过的天价停车费,为什么又开张了呢?那么,到底是谁开的?又是怎样收钱的呢?记者决定扮作货主,亲自去会一会。
这处设在路边的停车场,虽说规模不大,但生意相当不错,记者在院里呆了一个多小时,就看见不断有货车被一些没穿制服的小伙子带进院内,等着挨罚。而原本应该卸货的超载车,司机来回跑了几趟之后,竟然没卸下任何东西,就直接开走了。这里面有什么奥秘?记者设法与其中一位货车司机,搭上了话。
司机说自己姓李,凌晨两点多,从莱州沿着同三高速驶到大村出口时,被执勤的交警查着了,原因是:超载。
被查的车辆全部被指进这个名叫临港的停车场,过磅卸货,理所应当,大货司机大都没什么怨言。只是,这处停车场实在跟别家不一样,价格高的离谱,让人消费不起。
原来,高收费是有高服务的。超载部分别卸下来后,可以拉到停车场外面,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再给你装回去。这一来二去,超载的货物一样没少,可停车场出具的卸货证明已经有了,拿着这个证明,司机就可以去交警部门领罚,200块钱的罚金交上后,超载车顺顺当当的上路,一切万事大吉。
停车场的强迫消费,让大货司机不满,却又别无选择,因为这家停车场是交警部门特别指定的。
记者在路边观察了一会,20多分钟内,又有三辆货车开进了院子,警车也不时在场内出现。记者决定以货主的身份随同李师傅一起,到停车场里仔细调查一番,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猫腻。
下午2点,卸货的叉车开过来了,可惜没有搬运工。叉车司机吆喝老李和另一位同车司机爬上车顶,把整袋的货物搬上叉车。记者试着跟叉车司机商量,能不能少搬一点?对方很爽快,这事儿好商量,买两盒烟就行。
卸完了货,叉车司机让老李开车到附近一个十字路口,约好了在那里把卸下的货再撞上。可是之前,必须交上1000元的卸车费。
交完钱,停车场工作人员给了一张出门单,还很负责人的叮嘱了一番。
记者跟李师傅的儿子把车开出了停车场,向指定的十字路口驶去,远远看见,斯泰尔大货已经等在那里了。几分钟后,叉车也赶到了,又是一通忙活,卸下的货原原本本的装了回去。就在货物快要装完的时候,突然,一辆红色骄车飞驰而来,从车上下来4个人,冲着记者就来了。
来人怀疑记者用手机拍照,坚决不让离开,记者再三解释,手机已经没电了,根本无法使用,在经过证实之后,这伙人才开车走了。纠缠了13个小时,交上1000元的卸车费,终于离开了伤心地,老李的儿子在路边默默的蹲了下来。
虽然小伙子极力掩饰自己的情绪,可记者看的出来,这片土地,他是再也不愿意踏进来了。大约十分钟后,李师傅拿到驾驶证,也赶了过来。
交上1000元的卸车费,200元的超载罚款,却只拿回一张870元的普通收据。这里边到底是谁坑了谁?里面的水究竟有多深?李师傅已经不想追究了,只希望早点回家。甚至,当记者问需要什么帮助时,李师傅连连摇头,不用了,你们不也差点挨揍吗。
看着李师傅父子离开的背影,记者不由产生一种酸楚,超载固然是他们的过错,犯错就要挨罚,但这种处罚应该是有根有据的,停车场收取如此高额装卸费,按理说应该有人监管,可谁能监管呢?又是谁给了他们有恃无恐的定心丸?生活在线还将继续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