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了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养老,成了大伙关注的热点。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里,更是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早在2009年初,青岛的老龄化就已经达到了16.65%,居全国前列。而随着养老机构的日益增多和完善,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选择住进养老院来颐养天年。前两天,市民政部门专门针对养老机构的建设服务和管理标准出台了一项规定,里面对养老机构的设置、服务和管理标准都进行了详细要求。这些要求具体都有哪些内容,青岛市区的养老机构能不能达到标准,目前又是个什么现状呢?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刘大爷今年80整,2009年和老伴一起住进了隆德路老年公寓。而在此之前,为了选择一家满意的养老机构,老两口几乎跑遍了大半个青岛。隆德路老年公寓是一家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办养老机构,地上地下加起来共有14层,每一层设置有两部电梯,除了活动室、食堂、门诊、办公室等公共设施外,大部分都是老人的居室。按照民政部门最新公布的《青岛市民政局养老机构建设服务和管理标准规定》,养老机构室外活动场所不能低于150平方米,床位不低于50张,单人间、双人间和三人间的使用面积分别要达到10平、14平和18平,起居室或卧室要设封闭阳台,这些隆德路老年公寓都合乎要求。
但和公办养老机构相比,民办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和基础配套上,似乎要显得逊色一些。王先春今年55岁,2006年创办了四方区慈爱敬老院。起初敬老院里只有40几张床位,说起那时的环境条件,老王还记忆犹新。慈爱敬老院是一栋三层的独立小楼,房间设置主要为4人间,平均每个房间的面积在30到40平米左右,走廊里、楼梯间,扶手缓坡等安全设施随处可见,屋前屋后还有空地供老人们做活动。总体上说,硬件配套还不错,但新规定里的另外一些要求,却让老王犯了愁。同样是民办养老机构,市北区的悦亲老年公寓,形式则更严峻。
悦亲老年公寓开在劲松三路附近小区的居民楼里,是由三室一厅的普通民宅改造的。说起新规里对于养老机构的具体要求,老李颇为头疼。老李的这家养老院创办于2005年,当时他和妻子下岗多年,尝试着做起了养老服务。可后来,养老机构的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为了顺利经营,老李也尝试着改变,但变革的脚步始终追不上提高的速度。老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5年时房屋的年租金是一万元,如今翻了三倍,米面粮油、水电支出,物价也在逐年提高,可这么多年来,养老院的收费却始终未变过。
好在政府对具有本地户口的老年人,每人每月给100元的补贴,像他这里,每月总共可以领到2000元左右的补贴。但这些只能是杯水车薪。一边涨不动的养老费,一边不断蹦高的物价,这个夹缝中,养老机构举步维艰。养老话题一展开,就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完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步入老年,为了更好的养老,一些必要的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日后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烦恼。那么该怎么办呢?休息回来,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