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水集的于先生给生活在线打来电话,说老母亲骨折一个月了,兄妹三个,守在跟前的就自己一个,他的身体又不好,实在憋屈!接到电话,记者就赶去了莱西。
一进门,记者就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从院子到屋里,到处都是一滩滩的粪便。老人衣冠不整的坐在地上,不停的呻吟。看见来了外人,老人有点不好意思。
老于,今年五十七岁,他跟记者解释,上个月,母亲邢桂梅从炕上摔下来,由于没有钱,当时没做手术就出院了,现在根本站不起来,自己的手有毛病,也使不上劲,所以平时,老人一直就是这种状态。老于说,自己也算是上年纪的人了,没法把老人背上背下,才想到这么个法子。如今手臂上全是水泡,火燎燎的疼,就更加没法管老人了。这番话,让记者实在不知该说些什么。老于还接着抱怨,他们之所以到眼下这种地步,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妹妹不尽责。
老于的父亲去的早,自己又没成家,这么多年,一直是他和老母亲一起过。几年前,老于带着母亲搬到十几里外的莱西水集街道,租了两间房,靠捡破烂过日子。前些日子老人病了,大妹妹远水救不了近火,可这个小妹妹,无论如何应该出点力。老于抱怨,自己经济条件也很差,平时又要照顾老人,又要出去赚钱,根本顾不过来,妹妹家里有丈夫有孩子,于情于理,都该尽尽心。可自打自己带着母亲搬到水集来,妹妹已经两年没上门了。上个月,妹夫也和母亲一起住了院,自己巴巴的跑到妹夫的病床前想要点钱,可碰了一鼻子灰。
可老于的这番话,却让旁边的房东不以为然。为了防止老人继续腹泻,老于给了母亲一个座便器当垫子坐着。老人吃力的蹲坐在地上,一边还不忘用纸一点点擦去地上的污渍。看着老人的样子,记者实在辛酸。的确,每个孩子都有照顾老人的义务,都不能推脱自己的责任。可在找老于的妹妹之前,当务之急,还是给老人家看病。听说老人腹泻了两天还没吃药,记者赶紧到附近医院找大夫。
虽说医院大夫一般不出诊,可听说了老人的情况,这位姓许的大夫还是放下了手上的工作,来到老于的家中。还好,老人的病不算严重。大夫说,他先开点药,如果病情有什么变化,再随时和他联系。拿完药,老于先回家让母亲吃上,随后,便和记者一起,回牛西埠老家找自己的小妹妹。按照老于的意思,一个月两百块钱,他赚钱的压力就能小点,这样也可以在家里安心照顾老人。可房东对记者说的话,又是什么意思?作为女儿,老于的妹妹知道母亲现在的境况么?她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答案呢?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记者赶到牛西埠大高岭村。
在老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大高岭村,小妹妹不在家,只有婆婆和丈夫正在门口晒麦子。
没想到,记者一说明来意,左邻右舍们都炸了锅。邻居们七嘴八舌的告诉记者,老于的小妹妹有精神残疾,发作起来谁都不认识,妹夫的身体也不好,平时,全靠婆婆和孩子照顾着。虽说妹妹家庭困难,拿不出太多的赡养费,可粮油米面却没断过,这次母亲骨折,丈夫也在同一时间住了院,从东北赶来的大妹妹和小妹妹在医院照顾母亲,婆婆照顾丈夫,一家人忙得人仰马翻,前几天才刚刚回来。老于这么说,着实不合情理。
就在这时,有邻居把老于的小妹妹找了回来。妹妹说,一直以来,给老母亲粮食什么的,要么是丈夫送过去,要么是老于自己上门拿,可每次,真正能到母亲手里的,寥寥无几。
对于老于两百块钱的要求,妹妹一家坚决不同意。他们说,东北的大妹妹回去后,还打过几次钱,可老于连医院里拍片子的费用都欠着,这些钱上哪儿去了,谁都不知道。而村民们对于老于的态度,也丝毫不客气。老于说,这是妹妹居住的村子,自然会帮着他们说话,而在自己的老屋那边,还有几个叔叔家的亲戚,他们能说点客观情况。于是,根据老于的建议,记者又去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