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单要说的,是我们常吃的包子。俗话说,包子好不好吃,全在这馅上,有的不法分子,就将贪婪的目光,盯在了这种大众小吃上。前几天,有媒体报道说,在北京,有个别的包子铺,涉嫌滥用香精。也就是说,我压根不用新鲜的肉,只要在包子馅里添加耐高温的香精,蒸出来的包子,照样“味道鲜美”、“诱人可口”。
这个报道一出,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地沟油的阴影还没消散,又蹦出来一个“香精包子”,香气扑鼻的背后,是不法分子的“得意忘形”、以及自己健康的代价,更让人震惊的是,卖“香精包子”的包子店,挂的居然是“蒸功夫”的牌子。
新闻报道之后,有关部门行动迅速,立马查封了几家包子铺,有的人就说了,一个包子掀不起风浪,
我以后见了包子绕道走、不吃不就不行了。这话是没错,可您看见的,只是问题食品的冰山一角。有记者调查发现,只要你肯花上两千块钱,就可以买到“蒸功夫”的“秘方”,也就是教你如何制作“香精包子”。同样的,只要你肯舍得花钱,也可以买到“周黑鸭”“久久鸭”“麻辣烫”等品牌的“秘方”,这些秘方均包括多种食品添加剂,而且手把手示范、包学包会。这个内幕一曝光,很多人恍然大悟啊,为什么食品添加剂屡禁不绝,为什么不法分子会“前赴后继”,为什么监管部门疲于奔命,原来斩断了黑手、可并没有切断源头,只要“培训学校”依然存在,问题食品就可以在全国“遍地开花”,对生命健康的威胁,也是越来越大。
交钱培训、形成“网络”,咱们下班路过的包子铺、麻辣烫、说不定就是培训、速成出来的,一些人兜售“坏点子”、一些人执行“坏点子”,滥用食品添加剂,居然也成了一种“产业链”,问题食品的产生,形成了“一条龙”,让不法分子“趋之若鹜”,更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把问题食品看做是个别现象,那有这种“培训学校”,违法的商家就可以“批量生产”了,公众的健康被损害了,对被冒充的品牌,也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当“授人以渔”的“秘方”堂而皇之地出现的时候,道德的血液,早就“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一夜暴富的欲望、以及不见底的道德底线。更让小单愤怒的是,打着“包教包会”幌子的“培训学校”,居然“大摇大摆”地在网上招募“学徒”,你是不是觉得,就真的没有人去管你们了?
瞧见没,有关部门打击问题食品,是不遗余力的。不过小单纳闷的是,整个社会都对问题食品、非法添加剂保持“高压态势”,为什么不法之徒还会顶风而上、铤而走险呢?内心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钱字!外因呢,还是存在一部分的侥幸心理,这段时间“风头比较紧”,我消失匿迹一段时间,只要监管稍一松懈,我还可以“卷土重来”,卖不了麻辣烫、我也可以卖包子、包子没销路了,我也可以去学做鸭脖子。而且在此之前的监管中,还是存在一部分“空白地段”,打死了很多“苍蝇”、却没有发现像香精包子培训这样隐藏的“老虎”。都说知识就是力量,然而力量有正也有负,如果被用歪了,知识就会害人。“香精包子培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有的人就说了,如果“造假制毒”继续泛滥,百姓的生活,很有可能会陷入循环式的“自我毁灭”。“香精包子”的店主,吃的也有可能是染色馒头、地沟油炒的菜,而制售化学火锅的人,早上吃的有可能是“香精包子”,所以一旦问题食品泛滥,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可谓是“相互投毒何时休”,不知道这样的道理,那些不法之徒,能明白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