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猪头肉拌黄瓜、辣蛤蜊,是青岛人的最爱了,再加上袋子散啤,小日子那叫一个惬意。猪头肉咱们基本上都是买现成的,商场超市里的品牌货大伙吃着倒还放心,一些农贸市场里卖的,色香味儿俱全,只是质量是否过关需要打个问号,这么诱人的相貌、喷香的味道背后,不会有添加剂在作怪吧?特攻记者替大伙调查调查。
市民朱先生反映,在他家附近的前海西村,有一处猪下货加工点,规模不小,每天至少加工上千斤,这家加工店的绝招就是:猪下货保存的时间特别长,十天半个月,眼下这个天气,不用冷藏,三五天的根本不会变色。
胭脂红,是国家明令禁止在酱卤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之一,这处加工点,有这么大的胆,敢以身试法?6月19号晚上十点,记者在知情人的带领下,靠近了这家加工点。
透过门缝,只能看到院子里四条大狗在不停的狂吠,现场并没有加工的痕迹,记者选择暂时离开,20号凌晨两点左右,又来到这处院落,进行守候。
一个小时后,一辆白色厢货缓缓开出了院落。蹲守在外的记者不敢怠慢,赶紧电话通知了另一路在路边守候的记者。
看来早已是轻车熟路了,不出十分钟,这辆白色厢货就开进了附近一家大型批发市场。
整整一厢货的酱货被卸到了位于批发市场门口的这个摊位。清晨五点,摊位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记者也假扮成进货的,走了过去。
没有营业执照,竟能在市场上堂而皇之的销售。按照规定,进入流通领域的食品,市场管理方必须按照规定,实行索票索证制度,而这家摊位呢,没有合法手续,但一点不耽误红火的生意。见记者犹豫,卖货的大姐说了,别看俺没证,可这家市场上,属我们家的酱货质量最好。
记者花90块钱买来了整整两大包酱货,从外观上看,与一般的酱货没啥区别。这些酱货,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又被卖去了哪里?记者决定顺藤摸瓜,继续追踪。
知情人告诉记者,来这家摊点拿货的,大多是周边一些小饭店,小熟食摊。记者顺势跟上了一辆尾号为903的银灰色微面车,这辆车上进了不少货。
这辆微面从批发市场出来后,经过流亭街道办事处,沿重庆北路一路疾驰,首先进入李沧区。
几分钟后,这辆面包车又开到了夏庄路附近的一处十字路口,在这里又将两大包货,转到了一辆三轮车上。
此后,小面包的车速明显加快,几次险些脱离记者的视线。难道是对方发现了记者的追踪?天色越来越亮,六点左右,在四方区瑞昌路路口,信号灯转换时,记者的车被红灯拦了下来,跟踪了一个小时的面包车,扬长而去。
大伙别担心,我们的特攻记者不会放弃,此路不通,再想办法,不能就这么让他们跑了。稍作休息,回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