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11月2日讯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场深刻的蓝色变革悄然发生。这里不仅汇聚着代表国家实力的海工重器,更涌动着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未来的澎湃动能。从深海之下的仿生探索到全球舞台的开放合作,西海岸新区正以全新姿态,勾勒出一幅现代海洋产业蓬勃发展的壮阔图景,展现出引领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潜力。
随着全球海事航运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双燃料主机占比明显增多,尤其是液氨、甲醇等新型燃料项目增速更加明显。中船发动机依托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国家级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的产业集聚优势,借助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2025年手持订单250台,并已排产到2027年。
“十四五”期间,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公司等海工装备产业的链主企业,将全产业链融入海西湾产业生态,形成集群发展效应,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P70、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一号”等诸多国之重器相继交付起航,100多家船舶海工制造及各类配套服务企业也在这里集聚成势。
以海西湾船舶海工核心产业为代表,西海岸新区构建起“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其中,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三个传统优势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制造成为中坚力量,深海开发的未来产业正在加速崛起,整个海洋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1681.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120.7亿元。
在产业总量持续攀升的同时,以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内核力量也日益增强。就在前不久,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能在4000米深海自如游动的仿生机器鱼,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机器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深海仿生机器鱼的诞生,是西海岸新区汇聚创新资源、赋能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新区聚集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2所涉海高校,高水平运行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11个“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市级以上涉海创新平台总量达298,吸引涉海合作院士27名,海洋人才总量达7.9万。新区设立高校校长基金、大院大所专项资金,通过举办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探索“企业出题、校所答题、联合攻关、政府服务”模式,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在向蔚蓝拔节生长的同时,西海岸新区加快开放步伐,以“合作”促“发展”,扩大“蓝色朋友圈”。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在新区成立,联合国“海滨之城”平台全球秘书处在新区落户,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等重要涉海国际论坛展会活动在新区举办,展现了新区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工作的担当与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