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期间,青岛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目标,围绕建设乡村振兴片区、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培育高素质农民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在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中,我市持续位列“第一方阵”,先后两次荣获16市首位。
2022年以来,青岛瞄准全国一流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片区。依托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张家楼街道实施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市场化联动运营”,以6个左右相连相通、集中成片、人文相近、产业相融的村庄为单元,推动村庄组团式发展;通过引进1家主运营团队,将片区内的多家文旅主体组建成“运营共同体”,并推出7条运营路径,形成了“一区示范、多点开花、整体运营”的新局面。
目前,我市已建设8个省级、18个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各片区因地制宜用好特色资源优势,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乡村振兴片区梯次推进的同时,农业生产质效也在稳步提高。截至目前,全市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3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3个、特质农品36个,“青岛农品”连续 6 年入选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十强”。金秋时节,平度市大泽山镇35000亩葡萄陆续丰收,当地深挖葡萄文化内涵,策划打造葡萄旅游线路,促进农文旅融合,目前大泽山葡萄的区域品牌价值高达36.83亿元。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几年,青岛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3余万人次。不久前,青岛市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市级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市的235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粮大户等参加培训。今年新增了电商直播带货等培训内容,通过数字赋能,培育一批懂电商、有带货能力的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十四五”期间,青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产品供给能力多元跃升,粮食年产量达300万吨以上,蔬菜年产量600万吨以上,肉蛋奶、水产品、果品年产量均达到100万吨以上,形成2条千亿级、8条百亿级和15条十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我市先后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国家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等荣誉称号,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