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作为海洋名城,青岛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大力推进海水养殖模式与品种创新,科学规划建设海洋牧场,推动海水养殖从近岸、近海迈向深远海,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餐桌供给。
水温与水质稳定性直接关系水产品品质与产量。气膜大棚水产养殖模式外部可抵御台风等自然灾害,内部则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及生物技术构建起数字化智能养殖系统,实现水质实时监测、水体含氧量预警与精准投喂,以数据驱动替代传统经验,大幅提升养殖效率。
鲁海丰海洋牧场采用立体养殖模式,上层布设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鲈鱼、黑头鱼、黄鱼等经济鱼类;中层增殖放流各种鱼类;底层培育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历经多年建设,该牧场目前已拥有300多个网箱,单个网箱年产量达40吨。整个牧场区域内的海下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修复,同时对周边海域也产生生态链动效应。
面对近海资源日益紧张,走向深远海已成为海水养殖转型的必然方向。2022年,青岛国信集团投资建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全球首次实现“船载舱养”技术突破,推动水产养殖更加科学、精准和高效。截至目前,“国信1号”养殖的大黄鱼已通过ASC国际认证,远销欧美市场;升级版“国信1号2-1”也于今年4月交付投用,养殖机械化率超90%;第三艘养殖工船“国信1号2-2”也将于今年10月加入运营序列,届时将形成“三船联动”的产业格局。
此外,青岛还在黄海冷水团海域获批建设全国唯一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依托“深蓝1号”网箱成功实现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零”的突破。2024年,“深蓝2号”顺利出坞,青岛正加快以“深蓝”系列网箱为载体,持续推进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开发,为国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深远海养殖新模式。2024年,青岛市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达106.8万吨,同比增长3.5%,“蓝色粮仓”更加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