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9月2日讯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青岛聚焦科技引领,打造高水平海洋科创“策源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近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牵头申报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山生境绿洲关注”项目正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该项目依托联合国海洋十年“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开展科考航次数据样品共享、人员培训交流与国际合作,研究深海海山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及其多尺度连通性。作为该项目深海科考的重要执行力量,“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2012年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62米,在当时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为我国实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提供坚实保障。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党委委员 研究员 孙永福: 我们中国的载人深潜技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应该是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目前我们跟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相当是处于并列的一种关系,这些年我们“蛟龙号”历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下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我国的深海资源环境的探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蛟龙” 号下潜所抵达的深海领域,不仅是神秘的生态秘境,更蕴藏着储量可观、价值非凡的战略资源,其中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 的稀土,更是关乎高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深海稀土资源的勘探研究中,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深耕十余年,率先在中印度洋、东南太平洋、西太平洋等海域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划定多个深海稀土成矿带,为全球深海稀土资源的科学勘探与规范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地质室高级工程师 黄牧:我们国家是作为国际上第一批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的国家之一,我们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稀土资源调查的团队之一。2011年以来,我们在全球三大洋进行了十多个航次的科学考察,我们也是编制出版了国际上首部深海稀土的勘查标准,我们也研发了针对深海稀土(勘查评价)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系列。
科创引领,塑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海洋高端平台和海洋高端人才数量均居国内第一,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三大国家平台”签署部省市共建协议。2024年,青岛海洋领域共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量的50%。青岛正不断刷新着对全国海洋科创的“贡献值”,不断塑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供蓝色引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华军:青岛应该充分发挥国字号海洋创新平台众多、海洋高端人才聚集的优势,集中力量攻克海洋关键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健全企业点题、院士答题类似这样的机制,加快推动海洋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应该因地制宜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海洋经济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