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名人故居,彰显着这座城市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文鼎盛,它们各具特色的建筑风貌和背后涌动的人文情怀,塑造着百年青岛与众不同并引以为傲的城市品格。今天,城市更新的脚步正在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微缩样本转变为当下人乐于打开的生活场景。知过往、鉴未来,今天的《最忆是老城 焕新向未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打开青岛名人故居的N种方式。
打破名人故居给人的肃穆印象,这个妙趣横生的展览让观众沉浸在唯美浪漫的场景里,像孩子一样撒欢嬉戏。
始建于1935年的赵太侔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德式洋楼,花岗岩砌基、黄色水刷墙、彩色玻璃窗、红色瓦顶上的方形老虎窗,都在述说着它的主人--山东大学老校长、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学家赵太侔的青岛往事。
2006年,赵太侔故居被公布为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2015年,市规划局公示了这栋老建筑的修缮方案;2021年,修葺一新的赵太侔故居由青岛龙马社接手运营,将为这处老建筑置入集时尚展览、沉浸式戏剧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业态。
从2010年起向市民免费开放的骆驼祥子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以文学专著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观众行走其间,感受着一代文坛巨匠老舍在青岛生活和创作的点点滴滴。绿树成荫的院内,当年的一间库房华丽转身,让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常被提及的荒岛书店回归,在2016年开业以来成为游客致敬文坛的打卡地。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11-2020年)》公布的60处名人故居,有58处分布于市南区,大都兴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们的主人多来自文学、海洋、教育等不同领域。在多方推动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名人故居完成保护性修缮,以博物馆、书店、小剧场、咖啡店、民宿等姿态向市民敞开大门,以多种方式拓展着生命长度。
置于青岛湾、汇泉湾和太平湾“三湾”海岸,尽享山海美景的名人故居,是连接城市历史记忆与当下的纽带,也是城市更新中传承文脉、丰富景深的珍贵所在。每一座名人故居的光彩,都是一段不该被掩埋的过往。重新激发“故”之活力,精准体现“故”之价值,值得青岛着眼长远谋划,久久为功。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