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但由于疏于管理或管护不当,《今日聚焦》《问政青岛》曾多次报道,一些建好的水利设施无法发挥作用。记者近期回访看到,曾经停摆的水利设施,在今年春耕春播时节重新上岗、发挥作用。
眼下正是小麦的拔节期,在平度市南村镇石家南埠村,村民正在用地里的出水口引水给小麦灌溉。记者看到,这样的出水口在地头每隔五十米就有一个,十分便利。
去年3月,《今日聚焦》曾曝光了南村镇石家南埠、李家南埠等四个村的农田水利设施遭到损坏,长期无法使用。节目播出后,南村镇立刻启动排查,后对200处损坏设施进行修复,并安排专人进行管护,在今年的春耕春播时节,这些设施发挥了作用。
管护责任不明确,是农田水利设施闲置、损坏的重要原因。在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巡寨村,此类问题被曝光后,街道第一时间明确由村委承担管护责任,落实设备维护和使用问题。如今水利设施已经恢复使用,村民再也不用“望水兴叹”了。
加强管理,制度保障是关键。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成后管护缺位问题,去年5月,平度市出台办法,一方面排查整改建成项目,一方面对新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维修养护等各环节进行全流程监管。
在莱西市,今年3月正式施行农田建设项目管护指导意见,明确了管护方案和责任主体,同时还规定了管护资金来源和使用方法,让农田设施的管护工作更具操作性、持续性。
三分建,七分管。为避免农田水利项目建成后出现损毁无人修、闲置无人管等问题,目前,青岛全市范围实施统一管护办法,明确“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压实责任主体、建立投入机制、创新管护模式,建立健全建、管、用、护良性循环管护机制,以提升全市高标准农田管护水平。
【关键词】建管并重
绿色的田野充满生机,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曾经停摆的设施中流向田间地头,也流向对丰收的憧憬。实现农业强,农业设施建设必须要跟上,但如何让这些设施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建好管好,不断完善“售后服务”。青岛已经探索出一套建管并重的新模式,必将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利农政策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这正是青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实际行动。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