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哀思悼忠魂。孙春林烈士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延安抗大学习,“七七事变”后,他回到胶东抗日最前线。1941年秋,在莱西青山榛子沟邴家战斗中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35岁。
每年清明节,孙永志都会来到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抗战馆的二楼,这位已经80岁高龄的老人触摸着父亲孙春林的铜像,想象着上世纪30年代,意气风发的父亲怀着星火燎原的坚定信念,从出生地海阳县开始的抗日救国革命生涯。
抗日英烈孙春林之子孙永志:“这是他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是我父亲他在组织推翻海阳县伪政权的起义失败以后,敌人到处捉他,他东躲西藏最后跑到了烟台,这张照片就是在烟台照的。”
孙春林生于1906年,从莱阳中学毕业后,1928年考入烟台军官学校,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世纪30年代,他从山东辗转东北、北平、山西从事地下工作,1937年进入延安抗大,聆听过毛泽东和朱德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讲课。
抗日英烈孙春林之子孙永志:“他是很有学问的,但是他很有血性,很威武。”
1939年5月,孙春林从山东115师师部赶赴胶东抗日最前线。在任八路军五支队警卫营一营营长期间,他率部队攻克夏丘堡、北寺口等日伪据点,其中一次战斗歼灭日伪蔡晋康部800余人,成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孙永志手书的两段语录,就是父亲当年带兵打仗时说过的话。
抗日英烈孙春林之子孙永志:“这两段话的出处都是有文字根据的,都是我父亲的老部下、老战友他们写的回忆文章里面摘录的,坚持抗战是唯一出路,最后胜利属于我们。”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0年、1941年,作为司令员的孙春林废寝忘食,先后带领北海军分区和南海军分区发展壮大了八路军的武装力量。
抗日英烈孙春林之子孙永志:“有人形容南海军分区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一枪能够打到头。那个步枪一枪都能从根据地的这边打到那边,当时我党和八路军能控制的村庄不到20个。”
1941年秋,为躲避敌人的围剿,孙春林带领部队转战平度大泽山、莱西青山一带。一天晚上在转移时,部队遭遇敌人包围,孙春林率部英勇突围,不幸中弹牺牲。目前,莱西烈士陵园安放着他的墓碑。2014年9月,孙春林入选国家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和群体名录。
抗日英烈孙春林之子孙永志:“抗日岂惜满门舍,我为了抗日宁愿满门牺牲。我父亲动员了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参加了八路,包括他自己有三个人抗日战争当中牺牲了,其中二叔是叫日本人活埋了。”
抗日英烈孙春林之子孙永志:“我们祖国之所以有今天是千千万万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