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巨大的宝库,蕴藏着宝贵的能源。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既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也为海洋经济发展开拓全新空间。在青岛深远海2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推进中,青岛创新打法,协同作战,推动新型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快审批、快落地,让来自深远海的风能加速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在位于西海岸新区的海上风电制造基地,新型海上浮式风电机组即将进行整机组装,有望今年在青岛小管岛上进行示范应用。该项目由青岛蓝谷新能源有限公司牵头,直接投资300亿元,已被国家能源局评定为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是我国唯一可走向深远海的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
张远林谋划的“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风场项目”,最终要实现“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目标,促进风力发电、海洋牧场、海水淡化等融合发展。然而,新项目横跨能源、海洋等多个领域,涉及海洋、发改、海事、环保等多个部门,推进过程困难重重。为此,青岛蓝谷管理局成立项目推进专班,通过“保姆式服务”,及时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核准手续顺利拿下,全产业链的协同攻关同样迫在眉睫。风电走向深远海需要突破的技术多,配套的产业链长,不能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前不久,青岛蓝谷管理局特地为海上风电项目打造了专场对接会,让科研院所、企业与项目面对面,进行技术、资本的精准对接。
风从海上来,乘势好扬帆。今年,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海洋发展局等多部门推动下,青岛海上风电融合发展产业联盟在青岛蓝谷成立,60多家海洋新能源领域的科研院所、央企等强强联合,新型海上风力发电项目也正融入这个生态圈,加快突破一批制约深远海风电发展的关键技术,共同打造产值千亿元的海上风电+融合产业集群,让来自大海的风能早日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