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赛场上,需要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和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南京正在激活和撬动创新资源,变革科技管理机制,打造政府和市场双引擎,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学习借鉴苏浙粤发展经验系列报道《风从南方来》,今天关注南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带动产业创新发展。
记者杨晓星:“这里是山东党政代表团到达南京学习考察的第一站——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这里将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将技术作为商品来推销,年均技术成果转化超过1000项,实现研发产业产值200多亿元。”
偌大的展厅内,陈列着旗下各研究所的最新成果,三维数字化工厂展示、配电自动化终端、智能交通和物流演示,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等等,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成果都是国内领先的。如果说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这个环节是创新的共性难题,那么江苏省产研院就有效打通了这个“中梗阻”。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不到5年,就将一株株科技成果之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孵化创新型企业490多家,转化技术成果2630多项。这一切都源于当地的科技体制改革。是否对科技成果拥有权益,是制约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核心问题。产研院探索出一所两制、股权激励、合同科研等模式,出发点都是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将创新资源充分激活撬动。
政府部门虽不冲在第一线,但在政策奖补、环境培育方面的作用一点都不少:小微科企扶持力度不够,政策允许三年内所作贡献全部奖励返还企业,并在加计扣除基础上再给予中小科企研发投入10%的奖励。南京的这些创新举措引来全国目光。
塔菲尔研发团队有效破解了锂电池发展关键技术瓶颈,他们研发的产品,在零下30度的情况下,能够放电90%,实现超低温环境下的储电功能。一汽集团等企业看中了他们的质量优势,与塔菲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低温电池。
创新发展,知易行难。难题怎么破解?硬骨头怎么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成为南京创新火力最集中的“靶点”。按产业思维来抓创新,让产学研环环相扣,这一顶层设计,巧妙地将科研机构、社会创投、创新企业有效“激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习借鉴苏浙粤发展经验系列报道《风从南方来》今天就结束了,这三省六市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启示还有很多。采他山之石,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对标先进、迎头赶上,需要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产业培育、科技研发、行政审批、环境营造等诸多方面,锐意改革、探索创新,敢领改革风气之先,勇立开放时代潮头,推动各项工作率先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