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4月29日讯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青岛作为国家战略叠加的开放前沿,聚焦改革驱动,厚植开放基因,以制度型开放破题,充分发挥高能级开放平台作用,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释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势能。
韩国是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重要贸易合作国。RCEP生效后,韩国对一些进口农产品实施零关税,极大提升中国企业出口优势,但韩国对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要求不断提高。针对输韩农产品存在到港退运或销毁的实际问题,青岛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创输韩食品农产品“前置检测”新模式,参照韩国通关检验要求,建成首批韩国认可的“国外检测机构”和国内首个能够满足韩国511项农残检测要求的实验室,与韩国相关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前置检测、结果互认”,极大降低了企业相关费用。
对接国际规则、标准,再以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推动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更加丰富,让青岛口岸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青岛建立“海关、税务、外汇、商务、港口+”联动机制,先后打造“先放后检”通关模式、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等贸易便利化举措,制定对外贸易稳增提质14条措施,蝉联全国海运口岸集装箱货物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测评第一。
国家级开放平台是青岛参与全球竞合的核心载体。作为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的功能作用持续增强,开放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提升,成为青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双峰”。位于上合示范区的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是上合示范区与香港科技园共同建设的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综合性开放平台,通过链接两地的科创资源、科研成果,中心不仅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还促进鲁港合作项目落地和优势产业对接,目前中心入驻新质生产力企业5家,签约22个对港科技合作项目,指导4个鲁港科技合作项目获得青港专项资金支持。
从制定外贸稳增提质14条措施,到推出吸引外商投资24条措施,青岛深化制度型开放改革的脚步不断加快,制度型开放的优势持续扩大。2024年,青岛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9076.7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5位,出口首次突破5000亿元、增长12%;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7.1亿吨、3087万标箱,稳居全球第4位、第5位;益海嘉里、海克斯康、雀巢等世界500强企业实现增资扩产;国际友城增至93个。当下的青岛,正以规则衔接、平台聚合、通道赋能重塑开放新优势,加速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