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在青岛着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低空经济也是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蓝天白云下,新动能澎湃,我市聚焦行业前沿,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空域。
在青岛地铁集团辽阳东路车辆基地,一架无人机从办公楼楼顶腾空而起,开启对地铁4号线智能化的日常巡查。无人机无需工作人员操控,即可在100米左右的高度沿着地铁保护区精准飞行,视频画面实时传输到后台屏幕上。在智能算法模型的加持下,无人机一旦识别到挖掘机、勘察钻机、桩基设备等高危机械和违规施工行为,就会在这些区域加上绿框,自动推送预警信息。
去年7月份,地铁集团率先在地铁4号线启动智能巡检试点项目,覆盖运营里程20公里,沿途布设3个无人值守的无人机机场,按照每天2次的频率开展常态化巡检。据测算,“低空+轨道”的工作效率比之前的人工巡检提高了4倍,精确度也大幅提升。
应用场景是激发低空经济市场潜力和产业活力的核心引擎。近年来,青岛把无人机和直升机广泛应用在巡检、物流、文旅、交通、救援等领域,场景不断“上新”:平度市已开通14条无人机航线,每天起降30多架次,无人机道路巡检、河道巡查和外卖物流运输均为我省首创的应用场景;去年12月,青岛成为北方地区首个开通市内摆渡航线的城市,随着胶东国际机场至市区直升机商务航线常态化飞行,“打个飞的15分钟到机场”变为现实;此外,青岛还搭建了全国领先的航空救援体系,3月12日,青岛妇儿医院联合青岛市120急救中心,利用医疗救援H135直升机,顺利完成山东省最小胎龄危重早产儿空中转运,载着患儿的直升机从烟台出发,仅用时50分钟,便平稳降落在青岛妇儿医院停机坪上,成功开辟出一条“云端生命线”。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快速延伸,青岛的工业无人机制造产业也得以加速起势。蔚蓝空间是我市2021年引进的无人机研制企业,公司最新研发的“云帆-2”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需专用跑道,具备垂直起降、空中悬停以及高速飞行的能力,既可载人又可载物,初次试飞就成为国内外航空领域瞩目的焦点,被视为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核心工具之一。
挺进低空经济新赛道,竞逐“天空之城”新蓝海。目前,青岛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初步形成:平度慈航、青岛即墨、莱西店埠、青岛西海岸4个通用机场已建成投用,集聚万丰钻石DA50飞机、空客H135直升机全球两大主流通用航空器型号生产能力,孵化培育了中科航星、中科科工、远度智能等一批无人机研制企业,成立了青岛市低空经济联盟,拥有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等众多科研院所……从地铁巡检到医疗救援,从智慧物流到未来交通,青岛正以“低空+”的创新姿态重构城市发展维度,加快打造立足山东半岛、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低空经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