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1月21日讯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的家家户户也进入了最繁忙的时节。王哥庄大馒头作为当地最闪亮的一张名片,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殷切期盼与美好祝福,更是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金饽饽”。今天的《新春走基层》,我们就跟随记者到王哥庄,沉浸式感受一下热气蒸腾中的浓郁年味。
记者 袁康:何师傅,看您店内店外都堆满了馒头,现在生意很好啊。
何京华 崂山区鸿福裕馒头店负责人:进入腊月正是做馒头的旺季,我们现在一天做馒头光要面粉得两千多斤,现在光发货一天就发个上百箱,早晨从六点就开始上班,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
记者:那咱一共有多少人一块在这蒸馒头?
何京华:我们不光自己家里人忙活,还雇了几个人,忙的时候我们中午吃饭都没时间,就是随便垫点儿,然后吃完了接着干。
记者:那您蒸馒头的技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起的?
何京华:小时候看家里的长辈做,也跟着学,做这个传统的铁锅大馒头,我干了将近二十年了。
记者:二十年,那您蒸大馒头的技艺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今天我就拜师学艺,跟您学一学。
何京华:好,咱们从揉面开始。
王哥庄大馒头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最开始的和面,面粉、水和酵母严格讲究配比,压面要保证达到18遍以上,然后才能进入手工揉面环节。
记者:您刚才说这一块面剂子就有一斤重,其实一提到咱王哥庄大馒头,很多市民和游客第一印象就是大。
何京华:馒头小的能做到半斤,大的能做到3斤以上,但是这个馒头最大的特点是原材料跟工艺,面粉是采用政府采专供的面粉,加入崂山水,然后手工揉,再放入铁锅蒸,成就了我们王哥庄大馒头不一样的口感。(一起看样品柜)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我们进行了改革创新,做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像这种福娃还有寿桃、锦鲤,现在我们家接了很多这种个性化的订单。
馒头做好后就要上锅蒸,何京华的馒头房出于节能环保的考虑,已经以电蒸锅替代了传统的烧木柴。不一会,浓郁的麦香便溢满了房间,40分钟后锅盖掀开,瞬间白雾弥漫。
记者:赶紧来尝尝这个刚出锅的牛奶鸡蛋开花馒头,味道到底怎么样。果然是名不虚传,刚蒸出来是麦香味十足,而且非常有筋道,越嚼越香。何师傅,刚蒸出来的馒头放凉了之后,是不是就要发走了?
何京华:对,冷却了以后,我们打包、装箱发快递。
记者:今天订单怎么样?
何京华:订单很好。我们除了店面销售,再就是王哥庄街道包括大馒头协会,给我们帮助很大,成立了电商直播中心,积极地帮我们宣传,联系客户。
现场:这边是我们的“蝴蝶鱼”,这个是给大家做的漂亮的一个“大聚宝盆”,朋友们看看,金银财宝都在上边,过年的时候放在咱的年夜饭桌上,是不是特别特别的出彩呢?
青岛福康瑞食品有限公司崂味道品牌总经理 公语:每当我去播我们的大馒头是怎么制作的时候,特别是出锅的那一刹那,很多人就勾起了他们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粉丝就慢慢增多了。做直播不仅提升了知名度,而且提高了我们的销量,现在线上的销量已经占到了我们总销量的九成以上。
热气蒸腾中,大馒头串起大产业。王哥庄街道立足产业特色,整合优势资源,赋能产业升级,成立了王哥庄大馒头协会,发布《王哥庄大馒头团体标准》,并成功举办了11届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目前街道共有160家大馒头商户,吸纳5000余人从业,年产值达1.5亿元,成为当地一张金字招牌。
崂山区鸿福裕馒头店负责人 何京华:年前订单火爆,我们一天忙活十几个小时,很辛苦但也非常开心,大馒头带着美好的寓意与祝福销往全国各地,也希望大家的日子都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党工委宣传统战委员 郑磊先:大馒头是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折射出新的消费观念。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比如这款大馒头主题的“馒馒上头”茶花啤酒,年轻人喜欢的冰箱贴,还有“馒馒”扑克、“馒馒”帆布包。街道把王哥庄大馒头产业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节点,大家在这里不仅可以做馒头,还可以研学、可以团建,可以进行自己的创作
记者 袁康:崂山脚下,亿元产业。王哥庄大馒头串联起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效益,年总产量达到1.3万吨,品牌含金量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条特色食品产业链,真正成为了富民增收的“金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