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青岛经济的“压舱石”。近年来,以“工赋青岛·智造强市”为目标,青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今天出版的《光明日报》以《蹄疾步稳 走向“智造强市”》为题,介绍青岛传统产业“追新”、新兴产业“逐高”、未来产业“向实”的情况。
文章指出,作为工业大市,青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并不是将传统产业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将新技术与既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充分结合,从产业强基、载体培育、创新协同、成果转化、要素保障等五个方面强化服务保障,促进传统制造向高端、智能、绿色、集群升级,打开发展新空间。
为加速新型工业化建设,青岛近三年为4000余家企业拨付资金近57亿元;2024年,出台《青岛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素资源保障二十条措施》,全方位多维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多措并举下,青岛工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打造了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仪器仪表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四星级以上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数量居计划单列市首位。
近年来,青岛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 “专业园区”模式为企业发展壮大带来红利,也带动了青岛工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青岛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3%,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9个百分点。
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青岛制定加快场景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具备前沿技术场景实验室建设能力的企业加速进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市场化验证。目前,时空大数据智能处理场景应用实验室、卫星遥感数据场景应用实验室等已初具规模。
同时,基于未来产业长周期、高风险等特征,青岛正在通过相关政策,引入更多金融资本“投早、投未来”,从而加快形成未来产业从基础研发、小试中试到产业化不同阶段的资金支持机制。
完善的未来产业政策、持续的奖项和赛事输出、不断强化的资本引导……青岛正逐步构建多元化场景应用创新体系,推动搭建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创新平台,让梦想照进现实,一步一步,向新向高,为城市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