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点火,不冒烟,唱着民谣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这是在平度新河镇龙湾姜家村脍炙人口的一首民谣。歌里唱的“草编”,就是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度新河草编。小小草编,如今已从乡间地头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时尚潮品。系列报道《加油,打工人》,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平度市新河镇龙湾姜家村的草编人——姜素叶。
早上8点,龙湾姜家村已经热闹起来,姜素叶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院门口的空地上,是她准备草编的工作场。一个板凳、一个盆,一把剪刀、一双手,草编开始前的“协奏曲”正式奏响。
姜素叶手中的草叫三棱子草,也叫狼牙草。秋季收割,春季成料,最大特点就是结实。狼牙草修剪整齐,蘸水软化,准备工作一步不能少。
很快一捆狼牙草,在姜素叶的手中,就被收拾妥当。进入北屋,画面一下子热闹起来,这个十来个平方的小屋,是姜素叶和姐妹们大施拳脚的地方。
唠着家常嗑,做着精细活。欢乐热闹的工作氛围,并没有影响姜素叶的工作进度。五股狼牙草,在她手里一会的功夫,就编出了一根“辫子”。
草编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等多种编制手法,其中编辫儿,是最基础的手法之一。编好的辫子,一圈一圈缝制起来,就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草编篮子。
相比于简单的编辫,编花更能体现姜素叶的草编水平。
姜素叶手中的盘子,就是用编花手法制作的。两只手相互配合,用玉米皮一层一层包裹麦秸草,打好底座,再加以固定,一圈一圈盘起来,就形成一个结实耐用的草编盘子。姜素叶告诉记者,想要把盘子做好,手上功夫得到位。
别看姜素叶做起来轻松、自如,手上速度也很快。可皮肤直接接触玉米皮和麦秸草,还要用力将其拧到一起,指头的疼痛可想而知,现在,姜素叶的食指、大拇指早就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一个草编盘子,姜素叶大约需要三个小时完工。一天下来,她至少要在板凳上工作八个小时,对于已经69岁的姜素叶来说,这并不轻松。
虽说很辛苦,但姜素叶依旧乐在其中。如今新河草编已经形成完成的产业链,像姜素叶这样的加工户在新河全镇有6000多户,大家制作完成后,不用担心销路,可以直接送往加工点换取报酬。
拿上样品,姜素叶准备带着记者去加工点看一看,也让收货的老板检查一下样品是否合格。
样品得到加工点负责人姜亦荣的肯定,姜素叶十分开心。
8岁开始跟随姥姥和妈妈学习草编的姜素叶,家里的炕头就是她的学堂,和草编打了60多年的交道,姜素叶依然喜欢这门老手艺。如今镇上大力发展草编产业,“炕头”上的草编工艺品也走向国际市场。她希望,未来草编人能更加年轻,草编手艺代代相传。